六、时势造英雄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重返曾幕后,急剧变化的时势确实为他提供了一个掌握兵权、独立崛起的历史性机遇。 李鸿章是咸丰十一年(1861)秋天回到曾国藩身边的。此时,清军与太平军的战斗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太平军丢失安庆之后,采取西线防御、东线进攻的方略,击溃东线清军,连克浙东、浙西大部分地区,兵锋直逼上海,力图把苏浙地区变成支撑太平天国的战略基地。上海地处东南前哨,对内辐射江、浙,对外连通欧、美,不仅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朝廷的金库,一旦不保,将贻害全局,后果可想而知。上海官绅士商面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一面组织当地中外武装进行激烈抵抗,一面派代表到安庆向曾国藩乞师求援。曾国藩开头有些犹豫,既担心上海地方太远,宛如“飞地”,一旦形势有变化,“声援不相达”;又顾虑上海的南面和北面已被太平军占领,东面是大海,在军事上是个“死地”,没有回旋余地,因此犹豫再三,难下决心。后来经过李鸿章做工作,说湘军已控扼长江中游地区,如今顺江东下,直逼太平军老巢金陵,此时如果分兵援沪,“由下捣上”,就可以形成东西两线互相配合分进合击之势,迫使太平军陷于两线作战的困境,曾国藩这才打消疑虑,同意分兵援沪。曾国藩最初想让曾国荃当主将,率部驰援上海,曾国荃却另有想法,说:“金陵为贼(太平军)根本,急攻金陵,贼必以全力援护,而后苏、杭可图。”(《曾国藩事略》卷二)打下安庆之后,曾国荃的眼睛只盯住金陵,其他地方全看不上。最适合去的人不想去,不得已,曾国藩只好退而求其次。可是这个“次”,还轮不到李鸿章,而是沈葆桢。后来为什么又变成李鸿章了呢?原来曾国藩翻来覆去地考虑许久之后,觉得沈葆桢虽然精于吏治,军事上却没有多少阅历,曾国藩高瞻远瞩的目光这才慢慢落到李鸿章身上。(《庸庵文续编·书合肥伯相李公用沪平吴》)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夸奖李鸿章“才大心细,劲气内敛”,并说李鸿章“堪膺重任”,完全有能力担任江苏巡抚一职。(《李文忠公鸿章年谱》) 李鸿章以翰林院七品编修被征调回安徽老家协办团练那几年,虽然落魄潦倒,很不得志,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也积累了赏加按察使衔,奉旨交军机处记名,遇有道员缺出,请旨简放的做官资本。道员是四品官,再往上升就是省级领导,较之七品编修,那是大多了。曾国藩有意推荐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就是由此而来。不补充说明这一点,人们难免会感到疑惑:只是一个高级幕友的李鸿章,何以一下子能够出任一省巡抚。 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一书中,收有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写给曾国荃的一封信,这封信和薛福成的《书合肥伯相李公用沪平吴》一文,不仅详细记载了李鸿章带兵前往上海前的形势,而且揭示了曾国藩作出派兵援沪决定的另一动因:当时,江苏全省,长江以北尚多完善之地,江南则只有镇江一城为清兵所有,此外就只剩下一个上海孤城,靠着外国洋兵的出力帮助,总算没有被太平军吃掉。但上海三面受敌,一面临海,毫无回旋余地,洋兵又“恃功骄倨,缓则索重赏,急则坐观成败”,完全依靠他们不得,长久之策是希望在安庆立下大功的曾国藩能够派兵到上海援助。但曾国藩虽以两江总督身份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其实他手上直接掌握的兵力,主要就是曾国荃用来攻打安庆的那几万湘军,并没有余力兼顾上海。可是,来安庆求援的上海官绅士商们,提出了一个让曾国藩大为心动的建议:只要曾国藩答应赴援上海,每月将得到十万两白银的助饷。众所周知,湘军并非由国家供养的正规部队,而是一支类似民兵组织的地方武装,从成立那天起,其粮饷与给养就得靠自己设法解决,因此湘军的兵力始终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尽力扩充,筹饷一事也一直是曾国藩最感头痛的问题。咸丰十年(1860)以后,曾国藩虽被正式任命为两江总督,有了可以收粮征饷的地盘,但其时江浙两地大部沦陷,赋入有限,湘军的粮饷主要还得靠大本营湖南接济,此外能够依靠的,就是湖北。多年来湖南方面虽然顾全大局,勉力支持,但仰面求人,毕竟是一件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事情,如今上海方面主动提出每月助饷十万的建议,无异于天降财神,要说曾国藩不为之心动,怎么可能!所以,不论是为了获得这笔巨额饷银的收入,还是为了保全上海,以便形成东西两线互相配合分进合击太平军之势,曾国藩都必须打消顾虑,派兵援沪。至于曾国荃不愿领头前往,一心只想获取攻占金陵的头功,而将崛起政坛的难得机遇这份大礼拱手送给了李鸿章,其间变化契机,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这再次充分证明:英雄不仅是时势造就的,而且历史变化的关键,常常在人们的一念之间,确实显得非常微妙。 李鸿章是安徽人,又在本省办过多年团练,与当地武装多有往来联系,他欣然领命回安徽招募淮勇后,招来几个较有名气的团练首领,以他们的基本武装为骨干,又有上海绅商提供的丰厚饷银,短短几个月内便招募了数千人马,一律按湘军营规予以编练。曾国藩又将几营湘军老兵编入这支新军,提高它的战斗力。这支新武装此后被人称为淮军。李鸿章的淮军后来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为朝廷保卫上海收复苏南立了大功,也因为扫清了太平天国的后院,使金陵成为一座孤城而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受到了朝廷的嘉奖。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保;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两人同时赏戴双眼花翎(《清史稿·曾国藩传》、《清史稿·李鸿章传》),其地位名望已经不相上下。这一年李鸿章四十二岁,离开安庆只不过两年时间而已。 十年后,曾国藩去世,李鸿章闻讯悲痛不已。在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等人的书信中,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怀着难以言状的悲痛心情,尽情追念老师对他的知遇之恩、师生之情;又从千里之外派专人送来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曾国藩年谱》附二《曾国藩荣哀录·联六十三》)对曾国藩的名望和事功推崇备至,赞誉有加,同时以曾国藩的衣钵传人自命并暗下决心:一定要继承老师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