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Bebelplatz广场地面,镶嵌着海涅诗体悲剧《阿尔曼索》中的名句,译文为:这只是一个前奏。他们在那里烧书,最终也将在那里焚人。这个广场正是1933年的焚书之地。 大学——自由之敌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政府总理,纳粹党从台下走到了台上,德国的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为纳粹党上台出过气力的青年们自然也不会闲着,1933年3月,德国的大学生们成立了“德国大学生新闻和宣传总局”,积极配合纳粹意识形态,主动向出版自由、新闻自由宣战。 宣传总局一成立,立刻发布了“一号通函”,第一条是宣布总局成立,第二条即宣布他们将采取行动:“作为宣传总局的第一个措施,将从1933年4月12日开始,5月10日结束,进行一个为期四周的总行动,所有的大学生和全德公民都要参加。详细内容另行公布。”紧接着两天后又发布了“二号通函”,通函宣布:“由于无耻煽动世界犹太人反对德国,由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把对犹太人起败坏作用的文献公开烧毁。”通函要求大学生对“因不加思考或无知而弄进来的”书籍首先进行清理,接着把清理范围扩大到朋友和熟人的书架、公共图书馆,最后还要求每个人必须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宣传。 为了迅速消除犹太作品对德国雅利安精神的侵蚀,他们于4月10日给纯雅利安作家们发出信函,要求他们两天后写出文章对此进行宣传。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纳粹上台不久,局势尚不明朗,德国作家们对大学生倡议的反响并不热烈,只有少数不入流作家提供了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