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域有异,各地区“解说”往往与本地先贤挂钩。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在节日习俗中得以传扬。 经过历代的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是端午节“起源”。纵然不是“起源”,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屈原是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诗人,以自身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深沉!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恶浊世风习染,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 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融入在节日的习俗中,参与铸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 既是诗人节又是体育日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因此,端午节又称为“诗人节”。端午节前后,报刊、网络等媒体涌现出许多好诗歌。为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既合传统又合时宜。 端午之另一项重要习俗——划龙舟,由远古龙图腾而来,又演绎出追悼屈原的文化意义,在水网区域形成盛大的娱乐竞技活动。代表各乡、村、单位的龙舟间开展竞赛,成千上万的群众沿水呐喊助威……群众的热情得到极大调动,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激发,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昂扬精神得到彰显。 端午节逐步成为了“龙舟节”、“民俗体育节”。 又一个端午节来临,华夏大地艾熏又起,粽子日盛,龙舟竞渡开展在全国各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须有中华文化之复兴,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是生活状态的中华文化。在欢度节日的同时,我们正感受中华文化的滋养,分享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快乐。 (李汉秋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