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李四龙 参加讨论

    金元间,王重阳在北方地区创立“全真道”,并不上承道教的三清尊神、三洞尊经,而是高唱“三教归一”。创教之初,金大定八、九年间(1168-1169),王重阳在山东文登等地建立“五会”(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静经》及《孝经》”,强调三教一家,不拘一教。他说,“三教者,如鼎之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树生三枝也。”(《金关玉锁诀》)王重阳本人的三教合流,重在吸收佛教内容,而对儒家思想的摄入,主要由其弟子完成。陈兵先生认为,“金代全真道学说乃佛道融合的典型,元代以后的全真之学才具足三教合一的性质。”三教合一,因此是全真教的中心思想,是北宋以后道教“三教合一”思想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内丹派与佛儒融合的结果。托名吕洞宾的清代著作《三宝心灯》甚至说:“若皈道而不知三教合一之旨,便是异端邪说。”
    全真教主张三教合流,大多着眼于三教义理的同源一致。王重阳的“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后来成了常被引用的经典名言。丘处机(1148-1227)还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磻溪集》卷一)意思是说,儒释道的理趣相通,源自同一个“道”,犹如一个树根生出三个树枝。在后世的全真教著作里,三教同源的“道”进一步被归结为“心性”。《性命圭旨》卷一说,“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指归皆在心性”,“心性者本体也”。这个心性本体,道士们还常用“一”、“太极”或“圆相○”表示。宋末元初,李道纯认为,理学的“太极”、佛教的“圆觉”、道教的“金丹”,名三体一,全都可以圆相“○”表现[24]。惟其道体的相通,三教之间难有根本的差别,所以,全真教提倡“三教平等”。
    道教内部有“北宗先性后命,南宗先命后性”的说法,全真教的功法较之张伯端的南宗,更多地融摄禅宗心法,主张炼神还虚、以性兼命的丹法。明代伍冲虚的《仙佛合宗语录》说:“仙佛同一工夫,同一景象,同一阳神证果。”(《道藏辑要》毕三)全真教以明心见性、养气炼丹、含耻忍辱为内修之“真功”,以传道济世为外修之“真行”,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方始谓之“全真”。
    宋元时期的道教,因此放弃了以往单纯从民族血缘的历史渊源论证道教的优越地位,不再坚持“夷夏论”的文化优越感,而是彰显“道”之于三教的统摄力,以“道”为源。道,既是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根源,又是道教炼养的修证目标。
    结语:殊途同归、相资互用
    儒释道三家的会通融合,形成“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体系。这种现象,在世界文明史上实属罕见。三教合流,并没有消除儒释道自身的特点,三教相似的对话策略,保留各自的主体性,体上会通,用上合流,体现了中国社会协调不同宗教关系的高超智慧。三教之间彼此了解,会通不同的思想教义,而在事用、功能方面,三教合流,劝善导俗。佛道两教在民间社会,互为表里,出现“仙佛不分”的信仰格局[25],大多主张“三教归儒”[26]。
    “三教平等”型,主张三教各有长短,功能不同,彼此相辅相成,这主要是儒家统治者出于平衡三教的政治目的。“三教同归”型,是说三教的旨归、功能相同,所谓“殊途同归”。颇有意思的是,这种主张通常是佛教徒的说法。“三教同源”型,是说三教存在共同的源头,所谓“源一流三”,这主要是道教徒的观点。
    当然,儒释道三教在历史上常会混合使用上述三种类型的对话策略。特别是“殊途同归”的说法,典出于《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贯通三教,重在“劝善”、“教化”等社会层面,谋求彼此的“相资互用”。三教虽在思想层面各有“极高明”处,但是,“殊途同归”,这使中国文化能在平稳之中保持思想活力,从容地进行“文化更新”。
    像唐代重玄学、宋明理学、宋代内丹学、金元全真教以及像禅宗这样的中国佛教宗派,乃至像林兆恩(1517-1598)创立“三一教”,其实都是三教互动的产物。
    注释:
    
[1] 参见任继愈:《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1期。
    [2] “道教”一词虽出现在《牟子理惑论》、《抱朴子》外篇等处,但指儒教或佛教。真正用来称谓现在所谓的“道教”,应在北魏寇谦之(363-448)和刘宋顾欢(420-483)之时,即在晋宋之际、南北朝初期。儒教在当时还有名教、礼教、道教、德教、仁教、圣教、周孔之教,以及儒学、儒术、经学、经术等不同的称呼。参见小林正美《三教交流中“教”的观念》载《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3-494页。
    [3] 北周卫元嵩著《齐三教论》七卷,事见《新唐书·艺文志》道家类。这段考证,参见饶宗颐《三教论及其海外移殖》,载《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唐朝帝王自高祖李渊开始举办三教讲论,由此在唐代渐成风气。这段史实,参见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香港《东方文化》1954年第1期。
    [4] 白居易(772-846)说:“儒道释三教,鼎立于天下。”参见《全唐文》卷671“议释教僧尼”条。北宋天台僧孤山智圆(976-1022)说:“三教如鼎,缺一不可。”引文见于元代刘谧《三教平心论》“序”,《大正藏》卷52,第781页上。
    [5] 杨庆堃:《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之间的功能关系》,史华兹等《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段昌国等译,台北:联经1979年版,第336页。
    [6] 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3页。
    [7] 参见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第85页。
    [8] 文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大正藏》卷49,第692页下。
    [9] 谭伟伦:《建立民间佛教研究领域刍议》,《民间佛教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页。
    [10] 朱元璋:《三教论》,魏伯城等编,《全明文》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146页。值得说明的是,朱元璋此论并不以儒释道为三教,而以“儒佛仙”为三教,将赤松子视为仙家的代表,而把老子看做孔子的同路道友。
    [11] 佛教界从公元4世纪上半叶起,在中国境内四处寻找阿育王分送的佛舍利,亦有陆续发现阿育王塔、佛舍利与佛像的记载(参见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裴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页)。在道宣《广弘明集》卷15,有一份资料列举了16处阿育王寺,而在道世《法苑珠林》卷38则列举了19处。
    [12] 法琳:《辩正论》卷二,《大正藏》卷52,第499页上。
    [13] 道安:《二教论》,《大正藏》卷52,第141页中。
    [14] 智圆:《闲居编》卷四十八《潜夫咏》,《续藏经》第56册。
    [15] 契嵩:《孝论·叙》,收入《辅教篇》下,《镡津文集》卷三,《大正藏》卷52,第660页上。
    [16] 契嵩:《寂子解》,《镡津文集》卷八,《大正藏》卷52。
    [17] 附见于张九龄《贺论三教状》,《曲江集》卷九。
    [18] 萧登福:《道教与佛教》,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4年版,第5页。该书完全站在道家道教的立场上,梳理佛教如何接受道教的影响。他说,“在仪轨及习俗、炼养上,道教的讲经仪、坛仪、符印、星斗崇拜、安宅、葬埋、药饵、冶炼、食气、导引、灵签、节庆等等”,都曾对佛教有所影响,常被引用。
    [19] 转引自道安《二教论》,《大正藏》卷52,第140页上。
    [20] 有关《化胡经》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参见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第378-392页。
    [21] 顾欢:《夷夏论》,《大正藏》卷52,第225页上。
    [22] 夏元鼎:《黄帝阴符经讲义》卷四(图说卷),《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23] 参见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24] 此处论述,参见陈兵《略论全真道的三教合一说》,《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1期,第8-10页。
    [25] 中村元说:“当佛教思想刚由中国人吸收时,它还只是某种新知识而已,然而当它真正转化成宗教思想而固定于生活之中时,它早就蜕变而为道教思想了,至少可称之为道教思想之主流了。”参见中村元等著《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卷,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公司1984年版,第593-595页。
    [26] 最典型的例子是“三一教”,其创始人林兆恩将平生撰述总名《圣学统宗》,主张儒释道“道一教三”,但三教合一的宗旨则是“归儒宗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