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僧侣身殁而遗物应归僧团,参四分律页859中下。 [21] 佛陀禅师传在续高僧传卷十六。 [22] 卍字续藏经第150册有唐代唐临所撰冥报记,其卷上略云:「东魏末,邺下人共入西山采银沙,出穴未毕而穴崩。有一人在后,为石塞门不得出。其穴崩处有小穴不合,微见日光。此人自念终无生理,乃一心念佛。其父闻子已压,无处求尸,家又贫穷,无以追福(给儿子做法事)。乃持粗饭一钵,往诣僧寺,请一人斋。众僧多逐丰厚,莫肯为食,父持饭大哭,有一僧愍之,受请。食讫,为咒愿,因别去。是日,其子在穴中,忽于小穴明处,见一沙门从穴中入来,持一钵饭以授此人,食讫,便不复饥(页4上)」这一神话反映了当时寺院僧人已多数讲求享受而不肯接受粗饭的布施了。 [23] 参黄敏枝先生唐代寺院经济的研究一书(天一出版社,台北,民五十九年)页35和页118。以下引用简称「黄敏枝先生书」。 [24] 三国志页986下─987上。参汤用彤先生(1892─1962)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民五十一年台一版)上册页5253。 Jacques Gernet 教授撰 Les aspects économiques du Bouddhisme de la Société Chinoise du Ve an Xe Siécle一书(?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 Saigon 1956. 以下引用简称「Jacques Gernet 教授书」页26。E. Z"urcher 教授撰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Leiden 1959,台湾敦煌书店重版)页2728。 [25] 舍宅为寺乃当时风气,如洛阳伽蓝记(大正藏编号2092)卷二的平等寺(页1007中)、景宁寺(页1009上),卷三的归觉寺(页1010上),卷四的冲觉寺(页1013下)、追光寺(页1017上─中)、大觉寺(页1017中)及卷五的凝圆寺(页1018中)等,都是由官贵或富人捐出巨宅改装而成。 [26] 参 D.C.Twitchette 教授撰 Monastic Estates in T'ang China 一文(刊 Asia Major vol.v.1956)页127─131。黄敏枝先生书页52─54。 [27] 高僧传卷三宋江陵辛寺释法显传略云:「释法显,三岁便度为沙弥。十岁,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页337中)」,同书卷五释道安传略云:「年十二出家,驱役田舍,至于三年(页351下)」,这是早期中国沙弥下田耕作的记载。续高僧传卷二十唐京师弘法寺释静琳传略云:「释静琳(565─640),七岁投僧出家,以役田畴,无垂道训,不果本望。自顾而言曰:此而未舍(指未弃耕作),与(在)俗何殊﹖更从一师,服膺正化(页590上)」,这也看出自晋至唐,沙弥是要替寺院耕种寺田的。 [28] 参 Jacques Gernet 教授书页68及123─124,日本道端良秀氏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一书(法藏馆出版,京都,1956。以下引用简称「唐佛教史」)页484─485。黄敏枝先生书页23─25。据摩诃僧祗律卷三三明杂诵跋渠法之十一略云:「佛言:一切众生不听受。众生者,象、马、牛、水牛、驴、羊、獐、鹿、猪、奴婢;如是及余一切众生不应受。若人言我施僧婢不听受,若言我施僧园民妇不听受,若言施僧奴不听受,若言施僧使人不听受,若言供给僧男净人听受。若别施一人婢不听受,若奴、若使人、若园民不听受,若施一比丘尼奴不听受,若施园民不听受,若施净女人为料理僧(此「僧」字指「众人」,即尼众)故得受(页495中)」。由于僧祗律允许以提供男女净人方式将侍候僧尼的俗家男女送到寺院供役,于是下开古代中国寺院蓄养寺奴的张本。 [29] 参 D.C. Twitchette 教授文页140。 Jacques Gernet 教授书页101─104。 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86─488。黄敏枝先生书页61─62。 [30] 参 D.C.Twitchette 教授文页140。黄敏枝先生书页60─61。 [31] 参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76─478。陈观胜先生 Buddhism in China - A Historical Survey, 一书(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964,以下引用简称「Survey」)页271─272。 [32] 参拙作中国佛教史传与目录源出律学沙门之探讨一文中篇(刊新亚学报七卷一期,香港,1965)页311。[33] 参(注27)。 [34] 最古的「百丈清规」原型,参日本木村静雄氏古清规考一文(刊禅学研究第三十一期,京都,1939)页36─46。又参拙作中国僧史所载持午的实践和面对的难题一文(刊本刊第六期)页341。 [35] 因此仕邦在学位论文中称此职为 Catering Manager. [36] 参陈观胜先生 Survey 页269。黄敏枝先生书页4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