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有关《史记》崇儒的几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历史系 祝总斌 参加讨论

《史记》崇儒,抑或以正相反的“异端思想”为指导(1),至令学术界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看来犹有剩义可探,兹不揣谫陋,就崇儒的几个问题,作一尝试。
    一
    人所共知《史记》是对历史编纂学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由上古至西汉三千年的通史系统。它受什么思想支配?主旨为何?这应是了解《史记》政治、学术倾向的一个主要关键。可是对此似乎未见有人留意。
    我以为,《史记》通史系统之建立,反映了儒家思想的需要,其主旨在为西汉独尊儒术的政策张目。
    早在春秋战国之时,随着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文化学术下移,诸子百家中越来越多的士人明白,要想使自己的学说有说服力,能为各国统治者采纳和实行,除了理论本身的成熟外,还需要古史,尤其是系统古史的羽翼。孔子为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天下,从古史中找出夏、商、周,特别是周代历史、文化,进行反思,予以宣扬(2),希望说服各国统治者“克己复礼”。商鞅在批驳“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观点时说:“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3)是用系统古史来证明变法正确,打消秦孝公顾虑。所以到战国中、后期出现了《竹书纪年》、《世本》这类史书。《竹书纪年》乃魏国官修史书,可是体裁却与过去鲁国官修史书《春秋》有所不同,它不仅记战国魏事,而且上溯至远古,从五帝记起,历夏、商、周、晋,然后归到魏事,用以证明魏国统治渊源有自。《世本》可能是战国末年赵人作品(4),虽形式上与《竹书纪年》不同,似非官修,因而不专主某一国之编年,而是分成帝系、王侯及卿大夫世系、氏姓篇、作篇、居篇、谥法等分别记事,但也是上溯至五帝,由此一直记到六国统一前十余年,具有通史性质,目的当亦在于为当时各国统治集团家族树碑立传,寻找统治的历史根据。但所有这类史书,由于割据局面的障碍,资料无法全面系统搜集,全都存在重大缺陷,或偏于某一国(如各国官修史记),或偏于某些方面(如《世本》主要限于世系,史责阙如)等,因而还谈不上构成一个完整的通史系统。秦汉大一统以后,割据障碍打破了,时代为全面、详尽搜集资料,建立三千年完整通史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同时,为巩固这大一统帝国,防止分裂割据之恢复,时代也比以前更强烈地要求系统、具体了解古史,特别是在大一统帝国进一步巩固的汉武帝之世。这便涉及前面所说,建立通史系统乃适应儒家思想需要的问题。
    我们知道,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扬眉吐气,经学得到大发展。可是如何让士人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则还存在障碍。因为经传数量庞大,“博而寡要,劳而少功”(5),精神很难贯通。其基本观点仁义礼智之说,君臣父子之道,都是抽象原则,枯燥乏味;涉及微言大义,更是深奥莫测。固然,自先秦以来,经传和百家著作中已积累了不少古史资料,可以用来作为经学之羽翼,但又往往片断零乱,不系统,不具体,甚至相互矛盾。(6)这样,在已有古史资料基础上,再进行广泛搜集,去伪存真,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编写一部系统、具体、内容充实的三千年通史,就成为发展经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使抽象、枯燥的原则变得容易为士人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系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证明儒家思想的正确和尊崇它的必要。
    《史记》正是适应这一需要的崇儒之作。试观下证:
    (一)司马迁关于撰写《史记》指导思想的自白
    1、在《史记·自序》中,司马迁除了多处盛赞孔子及六经,以至清王呜盛据此认定他“尊儒”、“隐隐以己上承孔子”外(7),还直接阐述撰写《史记》主旨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这一段话,经常为人们引用,可惜理解都不够准确。这里有几个关键地方,必须句斟字酌:
    甲、“拾遗补艺”之“艺”。集解引李奇曰“六艺也”,证以司马迁惯用“六艺”指“六经”(8),李奇之说极是。所谓“拾遗补艺”,便是说要为“六经”弥补缺憾、不足。
    乙、用什么去弥补?便是系统通史。“(各朝)王迹所兴”四句涵义即此。其中前三句,在《文选·报任少卿书》中改为“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两句,置于“略考其行事”之后,意思不变。“行事”,《文选》六臣注以为指“古人行事”,误。它与“天下放失旧闻”对举,盖指西汉当时正在进行之事。犹如《天官书》“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变动云云,“放失旧闻”大体便是此处“史记”,指古史资料;“行事”略相当于西汉当代史料。二者兼顾,方能对三千年通史“综其终始”,或对百年来五星变动有所了解。
    丙、对“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两句,决不能从字面简单理解。所谓“六经异传”,主要不应指对经文的不同文字训诂和大义,而应指各传记中用以诠释经文的不同古史传说,因为《史记》决不可能,事实上也并没有去“协”六经的不同文字训诂与大义,而仅仅统一了不同古史传说。同样,所谓“百家杂语”,当亦就其中各种古史传说而言,并非泛指诸子百家的不同学说,因为后者除了政治上强制宣布罢黜,是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去“整齐”的。
    丁、必须强调,所谓“成一家之言”,根据上下文气,主要不是泛指,不是与一般史书和著作相比;而着重是在“拾遗补艺”,羽翼经学上,和仅注重文字训诂和微言大义,而古史传说却相当凌乱、矛盾的“六经异传”相比。意思就是,《史记》以前所未有的系统通史包括纪传体等,来羽翼经学,有独特风格,不同凡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