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魏书·西域传》中的粟特与“本纪”中的【粟特】不是同一国,产生这种现象的最大可能性是编撰《西域传》与编撰“本纪”的不是同一个人,在编撰《魏书》时,各自取之于不同材料;也有可能是北魏人使用了悉万斤名词以后,中亚的【粟特】一词就渐渐不用了而导致编撰《西域传》的人取了黑海北岸的粟特的记录。当然也有另外的可能,北魏有人注意到了有两个不同的粟特国存在的现象之后,用悉万斤一词来代替中亚的【粟特】一词,从而导致了编撰《西域传》的人取了黑海北岸的粟特国的记录材料。 上述只是推测,由于史料极少的原因,要究明其真实的原因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只要认真仔细阅读《西域传》中的粟特国记载,就可以发现出与本纪中的【粟特】的不同点,从而可以得出这是两个不同国家的结论。如果单凭用对音的方法来研究古代记载是很难寻找出真实历史面貌的;同样,无视北魏人对匈奴具有丰富知识的事实,瞎猜北魏人所记载的匈奴夺国事件为嚈噠夺国事件或者Chionitae夺国事件,这也是很难找出真实历史面貌的。 注 (1) 转引自江上波夫《匈奴·フン同族論》。「日」九州大学《民族研究纪要》1号,1944年。 (2) 白鸟库吉:《粟特国考》(载《白鸟库吉全集》第七卷,岩波书店出版)。 (3) 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4期。 (4) 载《历史研究》1978年7期。 (5) 见内田吟布:《匈奴西遷年表?附フンネン=匈奴に関する考察》(载「日」《東洋史研究》2-1) (6) 有些学者围绕着粟特国传中的“匈奴”是“嚈噠”还是“Chionitae”而加以争论。其实,这种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北魏朝以前的中国人对匈奴是非常清楚了解的。匈奴与汉民族的交往和斗争的历史有几百年,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民族付出“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代价,才从根本上了匈奴对汉民族的威胁。在长期的交往和斗争中,当时的汉民族对匈奴的语言等特点的了解就不用说了,根本不会存在把别的种族理解为匈奴或者将匈奴理解为别的种族的事。不错,对在遥远地方事情的记载上,在《史记》﹑两汉书﹑《魏略》中存在着一点记载的差错或相互矛盾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说当时的汉人会将别的种族误解为匈奴或将匈奴误解为别的种族,因为当时的汉人对匈奴太了解了。在北魏时代,北魏的统治阶层和其他阶层中就不乏有匈奴人。如果细读《魏书》的话,就不难看出北魏人对在西域的各部族是十分清楚了解的,尤其是对匈奴更是了解。在《魏书》中对在西域的很多部族的语言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在这里举一例。《魏书》高车传说:“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由此可以看出,北魏人对匈奴的语言是何等的清楚。因此,至少在北魏时代以前,不会存在将别的种族误解为匈奴或将匈奴误解为别的种族这样的事情。一些学者如果认真仔细读了《魏书》的话,就不会为《魏书·西域传》粟特国记载中的“匈奴”是“嚈噠”还是“Chionitae”的问题而加以争论了。 (7) 原文是《魏書粟特国と匈奴フン同族》(载《榎一雄著作集》第三卷,汲古院出版) (8) 见肖之兴《关于匈奴西迁过程的探讨》(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7期) (9) 原文是《匈奴?フン同族論》(载九州大学《民族研究纪要》1号,1944年) (10)见肖之兴《关于匈奴西迁过程的探讨》﹑白鳥庫吉《粟特国考》及榎一雄《魏書粟特国と匈奴フン同族》。 (11)见内田吟布:《匈奴西遷年表?附フンネン=匈奴に関する考察》(载「日」《東洋史研究》2-1) (12)见E.A.Thompson:A History of Attila and the Huns。 (13)见Otte J.Meanchen-Helfen:The world of Huns,London,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