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斜阳残照徽州梦(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徽州朝奉》 王振忠 参加讨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古董摊上全是赝品。在徽州地区,原先每年八九月份都在寺庙前集售各地古物,“时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接触的赝品和真品既多,徽州人的鉴赏水平也日益精进,涌现出不少赏鉴名家,收藏精品也多“海内名器”(《书画论》)。于是,至迟到十六世纪,在东南的文化市场上,新安商人俨然成了操执牛耳的盟主--“徽人为政,以临邛、程卓之赀,高谈宣和博古图谱”(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十)。明代徽州人詹景风的《东图玄览编》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万历戊子夏,王司马山公、方司徒采山公,邀其饭于瓦官寺,寺僧舁一石刻升元阁图来观,图中有七指顶许小字及诸佛相,曰:“此凿池地下所得,吴中诸名公皆以为唐时石刻。”予曰:“不然,画法比北宋似过之,说唐却又不是,字法非北宋能,比唐又不及,殆五代人笔也。”已而,山公记忆曰:“元是五代李主年号,会阁成,僧来请名,后主遂以升元名之。”采山公大喜曰:“昔者但称吴人具眼,今其眼非吾新安人耶!”公默然。
    这位“默然”的山公,就是明代文坛上著名的“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面对着徽州人“采山公”的一番炫耀,身为苏州府太仓人的“山公”,除了“默然”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时,由于徽州人席丰履厚,独具慧眼,赏鉴精到,以至于整个社会的审美旨趣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王世贞就曾经说过,明初绘画崇尚宋人,但自嘉靖后期以来忽重元人手笔,以致从倪元镇到明沈周的画幅,陡然间增价十倍;瓷器原先以五代宋朝的哥、汝诸窑为珍,隆庆末年以还,“忽重宣德以至成化,价亦骤增十倍”。他认为,究其原因,“大抵吴人滥觞,而徽人导之。”(《觚不觚录》)所谓“吴人滥觞”,指的是苏州作为传统上的文明渊薮,“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王士性:《广志绎》卷二)而徽商作为后起之秀,居然取前者而代之,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近雅”的评价。(谢肇:《五杂俎》卷四)
    对于古董我是外行,不过,摊上的不少线装书想来都是旧家故物。其中,有一部虫蚀斑斑的古书,令我颇感兴趣。书名是《断桥》,内容大概是曲剧之类的本子,旁边用“徽字”(徽州的俗字)注着唱曲的节拍。类似的曲本(如《凤求凰》、《秋声赋》、《陋室铭》之类),在屯溪的明代建筑--“程氏三宅”中也曾经见到过。在明清时期,花、雅之争一直就存在。雅部即昆腔,士大夫都能清唱昆曲,形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李渔曾不无调侃地指出,富贵人家,平日里虽然听惯了嘈杂喧阗的弋阳、四平诸腔,“极嫌昆腔之冷”,但因世人“雅重昆曲,强令歌童习之”,尽管每听一曲,“攒眉许久,坐客亦代为苦难”(《闲情偶记》卷三),但为了附庸风雅,却还是乐此不疲。乾隆年间,广陵的徽州盐商纷纷征集苏州名优,备蓄家班,一时间铺张炫异,争奇斗妍,扬州俨然成了昆剧的第二故乡,精谙工尺的徽州盐商亦不乏其人。在昆剧兴盛的同时,花部也迅速在扬州崛起。花部亦即乱弹,原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草台戏。就是这种文人不齿的花部,经过邗上闻人、徽州盐商江春等人的提倡,而逐渐为绅商阶层所接受。到十九世纪前期,著名学者焦循就曾指出:“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花部农谭》)乾隆年间,徽剧艺人高朗亭和郝天青等,将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博得了徽州同乡们的一阵喝彩。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年),高朗亭等又晋京献艺,引起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嘉庆初年,向习昆腔的扬州,已厌旧喜新,皆以乱弹为新奇可喜。相应地,在北京,嘉庆以还,梨园弟子多皖人,吴儿渐少。到后来,纯粹的昆班已不易在北京立足,南方名角北上,也只能搭徽班插演昆剧。这种变化,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两代中国社会时尚的一个巨大变迁。它完全改变了雅俗一以苏州人为准的传统,而以徽州人的好恶为风尚之所趋避,这显然标志着徽州文化的鼎盛发展和巨大的辐射能力。由此看来,类似于“声名文物甲于东南”的评价,对于徽州而言,绝不是一种过甚其辞的溢美之言!
    一百多年过去了,迄至今日,在人们的记忆中,煊赫一时的徽商逐渐褪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一群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夸奢斗富、慕悦风雅也衍化而为口耳相传的种种传说……极目望去,残败的宗祠,劫后余生的牌坊,完整的民居建筑群,还寂寞地矗立于黄山白岳之间。我徘徊在鸳瓦粉墙、棹楔鸱吻的徽派巷陌间,忽然,在一幢明代住宅的门洞前,我看到了这样的一番景致:夕阳的一抹余晖,透过“四水归堂”的天井射入厅堂,在昏黄的暮霭中,精致的窗棂和雀替,映衬着斑驳陆离的墙面,犹如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刹那间,我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徽州文化昔日的辉煌,心中不禁涌起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
    花瓣泪飘落风中,虽有悲意也从容。
    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迄今仍为世人展示一种落花的矜持与自尊。
    一九九四年寒冬于复旦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