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1949-1989)》,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陈启能主编:《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齐世荣:《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史与前景》,《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王觉非:《英国历史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对英国史研究的回顾》,《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②参见刘绪贻:《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1986年第6期;资中筠:《中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1987年第1期;汪熙等:《我国35年来的中美关系史研究》,《复旦学报》,1984年第5期;杨生茂等:《美国史[研究四十年]》,载肖黎主编:前引书;黄柯可:《[建国以来]美国史[研究概述]》,载陈启能主编:前引书;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宪法观》,《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89年第5期;杨玉圣:《八十年代的中国美国学--回顾与思考》,《美国研究》,1990年第4期;黄安年:《十年、四十年和一百五十年--美国问题中文著译作综述》,《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年第1期;黄安年:《一百五十年来我国出版的美国史著译作纵览》,《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8期;杨玉圣:《开展中国美国学史的研究--几点初步想法》,见《美国历史散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参见李本京等著:《中国大陆美国研究现况与分析》,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版;杨玉圣:《中国美国学史: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兼评李本京先生等的新著》,《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资中筠、陶文钊主编:《架起理解的新桥梁--中美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东方杂志》,第9卷第9号、第9卷第10号连载(1913年3月、4月)。 ⑤《东方杂志》,第30卷第7号(1933年4月)。 ⑥《新中华》(复刊),第2卷第8期(1944年8月)。 ⑦见《胡适文存》(四),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版,第40-61页。 ⑧《东方杂志》,第20卷第6号(1929年3月)。 ⑨《东方杂志》,第31卷第12号(1934年6月)。 (10)详见杨玉圣:《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三四十年代中国政论界与罗斯福新政》,《美国研究》,1991年第2期。 (11)参见杨玉圣著:《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已故中国近代史权威陈旭麓评论道:“1947年胡绳同志写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这是一本富有特色的书,从标题到文字给人以新颖之感……因为它是从‘论’出发,依次举事例为证,引用的材料是典型的,也是片断的。读者如果没有近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可能是雾里看花,不甚了然。”(见《陈旭麓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卷,第516-517页)胡绳先生在该书1952年重新排印本出版时曾特地说明,“这本书因为只写到1924年,所以其实是一本未完成的书,估计在短期内也没有能力写完它。”到1977年7月,作者在该书“六版序言”中也曾自谦道:“这本书难免带有一个青年写作者的弱点,加以写作的时间比较仓促,所掌握的材料也很有限,这本书是有缺点的。至少在有些部分,有些方面是论述得不充分和有疏漏的。” (13)参见吴泽霖著《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吴景超著《唐人街:共生与同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如《美国的历史文献》(赵一凡编)以及多卷本的《杰斐逊集》(刘祚昌等译)、《爱默生集》(赵一凡等译)、《林肯集》(朱曾汶等译)等等(均由三联书店出版)。名家名著的翻译如布尔斯廷《美国人》三部曲(时殷弘等译)、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二巨册(纪琨等译)。 (15)比如,在例举八十年代初学术界重新评价罗斯福新政的主要论文时,《百年回顾》曾举出邓蜀生的《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其实这篇短文只是应《外国史知识》之约而写的一篇讲座稿(1982年第11期),邓氏此时关于新政研究的代表作应为其长篇专论《罗斯福新政述评》(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0年版)。文中例举的《美洲印第安人是土生的还是外来的?》(《外国史知识》1980年第6期),不过是一篇译介性的短文,至少不是中国人研究印第安人史的代表作(其实, 有文中对李剑鸣的主要有关成果的推介足矣)。再如,第165页在介绍宗教史等方面“不少值得一提的成果”时曾举出了“黄兆群主编《美国宗教史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也可能考虑欠周。因为该书正文基本上是一“编译”或者是“译编”之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出自中国人手笔的专著;该书的版本记录也混乱不堪,如封面署“黄兆群主编”,扉页署“主编:黄兆群、梁茂信、王东波”,而版权页上则署“黄兆群等著”。(其实,黄氏的研究专长是美利坚民族的研究,有《美国的民族与民族政策》等专著行世。) (16)例如,文中将《东北师大学报》误作《东北师大史学》(第164页);将《外国史知识》误作《外国历史知识》(第164页);《史学评林》误作《史学译林》(第162页);《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被写成了《伟大的历程--西奥多?罗斯福传》(第165页);《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几个问题--与黄绍湘同志商榷》被省略为《有关新政的几个问题--与黄绍湘同志商榷》(第163页);《略论美国的政党制度》被弄成了《略论美国的政变制度》(第160页);《试论美国民主党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的转变》被印成了《试论美国民主党的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政党的演进》(第160页);《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因一字之差而成了《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略》(第157页);《美国的党争》被误植为《美国的竞争》(第150页);《合省国说》被误植为《合省图说》(第149页);蒋恭晟被误作蔡恭晟(第150页);刘尊棋被误作刘尊祺(第151页);卿汝楫被误作卿汝辑(第152页)等。 (17)参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组编:《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1901-1949)》,[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81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组编:《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83年;黄安年编:《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杨玉圣等编:《中国美国学论文综目(1979-1989)》,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汪熙:《重视中国美国学的信息建设》,《美国研究》,1991年第2期。 (19)参见陈平原编:《学术史与规范化》,云南人民出版社将出。 (20)详见杨玉圣:《“博士论文”与“文抄公”--一种值得注意的非学术现象》,《中华读书报》,1996年11月20日;杨玉圣:《学者的自律及其他》,《中华读书报》,1997年2月19日。 (21)参见黄安年:《1990-1995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成果及其国际比较》,《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