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8)
黄河澄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内在的规律。但在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黄河流域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黄河输沙量的急剧增加,黄河澄清特别是大范围澄清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因此, 历史时期的黄河澄清不是一种正常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只有当黄河流域大范围出现异常情况,如持续干旱少雨、冬季过于寒冷、地震等导致黄河河水变异,才出现了黄河澄清的现象。而这种变异的自然条件毕竟较少,所以黄河水质的剧变(澄清)才会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在历史时期,黄河清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就给我们在全面考查黄河澄清真实面目时增加了些许难度。如一些地区可能黄河并没有澄清,但为了取悦于最高统治者,地方官可能会编造出河清上奏,以有所图。我们就很怀疑北宋徽宗时期(1101-1126)几次黄河澄清的真实性。据《宋史》五行志和徽宗本纪,在大观元年(1107)到宣和元年(1119)的十余年间,黄河澄清达5次之多(大观元年至三年,黄河中游段确实连年干旱)。徽宗朝政治黑暗,以蔡京为首的“六贼”乱政,宋朝在金朝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根本没有“圣人”可出。蔡京为达到长期持政之目的,一味粉饰太平,他奏报了五次“黄河清”,大观二年还奏报“夔州海水清”,政和六年又奏报虔州芝草生,蔡州瑞麦连野,河南府嘉禾生、野蚕成兰的祥瑞之象。雍正时也有官员对所谓“黄河清”提出质疑。 “黄河清”其实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现象。由于黄河洪灾频繁,成为黄河流域人民的心腹之患,人们对黄河安澜清澈充满了向往。与此同时,“黄河清,圣人生”等诸如此类的传言也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美化统治者形象的工具。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561),开封黄河清,武成帝遂改元太宁为河清元年以示庆贺。南北朝时的鲍照,元末的朱右,明初的解缙、杨士奇,清朝的田文镜、雍正皇帝等人,都留下了大量关于“黄河清,圣人生”的华文丽章。“黄河清”也成为普通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元朝诗人贤在《新堤谣》中写道,“但愿皇天念赤子,河清海晏三千秋”。明初著名诗人高启在《黄河水》中慨叹道:“旧传一清三千年,圣人乃出天下安。河水一清一何少,吁嗟至治何由还。我愿河水年年清,圣人在上圣复生,千龄万代常太平。”[5](p184) 黄河清也成为人们抒情咏志的对象,晋时曹摅《答赵景猷诗》写道:“大道孔长,人生几何,俟渎之清,徒婴百罗。今我不乐,时将蹉跎。”同期的赵整讽谏时政,“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谁搅令浊”。梁朝时的范云《渡黄河》发出了“河流迅且浊……此水何当澄”的悲愤。宋时邵雍对民为黄河所累直言:“谁言为利多于害,我谓长浑未始清。西至昆仑东到海,其间多少不平声。”[23](p555)许多人认为“其害久而益剧,民劳于河,贫于河,且死徙于河”[24](卷一)。同时他们对黄河多变的灾害由恐慌到无奈再到憧憬,“至河清而黄河流澄澈,海晏而水不扬波,则又望于圣人之化矣”[26](《文选》)。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带给人们有甘甜的乳汁,也有无数辛酸的泪水,它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左传[A].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郝懿行。尔雅义疏·释水[M].北京:中国书店,1982.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潘季驯。河防一览[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 [5]侯全亮。黄河古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6]吴祥定。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7]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河部[M].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 [8]刘於义,沈青崖等。陕西通志:卷四七,祥异二[M].雍正本。 [9]觉罗石麟,储大文。山西通志:卷一六三,祥异二[M].雍正本。 [10]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一,题为恭贺河清大瑞以昭圣治事[M].张民服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1]崔淇,王博等。荥阳县志[Z].乾隆本。 [12]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许勉,禹殿鳌。汜水县志[M].乾隆本。 [15]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