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赤水”及其流向的证据 关于“赤水”,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因为中国境内绝非仅有一条“赤水”。最明显的例子,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曾“四渡赤水”,这一处“赤水”当然不可能是《山海经·海内西经》中的“赤水”。经反复推敲,笔者得出的结论是,“西次三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中的“赤水”指的是今楚玛尔河的上中游。 最直截的证据是河流的名称和流向。楚玛尔河是长江源头的北支源流,藏语意为“红水河”。“红水河”者,“赤水”也。此其一。对照地图,以昆仑山口为界点,楚玛尔河无疑正好处在昆仑山的“东南隅”,其上游(错仁德加前后)也正好为东北流向,与“海内西经”中“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的描述恰相吻合。此其二。楚玛尔河最终汇入通天河,沿东南方向滚滚流去,与“西次三经”中“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的描述也恰好符合。至于“氾天之水”,实即今楚玛尔河流经楚玛尔盆地的一段:楚玛尔河出错仁德加(湖)至青藏公路楚玛尔河沿(地名),流经老第三系红色岩系楚玛尔盆地。楚玛尔盆地长300余公里,宽80余公里。两岸山丘相距五、六十公里。由于谷底坦荡,谷形不明显,故此段楚玛尔河断面宽浅,水流散乱,属于典型的宽谷游荡型河流。古人将其命名为“氾天之水”,实在是恰到好处。此其三。《山海经·大荒南经》言:“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显然,“汜天之山”者,正是对楚玛尔盆地南北两侧相距五、六十公里的山丘的最好形容。此其四。由此亦可知,“海内西经”、“大荒南经”中的“南海”,实即今错仁德加,只不过当时的湖面要宽广得多,其东沿应已接近今楚玛尔盆地,故称“汜天之山”在“南海之中”。查今错仁德加,湖面海拔4688米,东西长约31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湖面积约144平方公里,是江源地区最大的湖泊。湖西北岸为巴音多格日旧山,南岸是一片低矮的岗丘和大片砂砾地,其中小片咸湖星罗棋布,系错仁德加退缩的遗迹。楚玛尔河由湖西南侧注入(正对应“西南流注南海”)、东侧流出,曲折东流约78公里至平顶山小河口,又东流约43公里至楚玛尔河沿(地名)与青藏公路相交。该河段河谷宽度约500~600米,并逐步缩窄。此其五。《新唐书·吐蕃传(上)》言:“显庆三年(658年),……吐蕃使论仲琮入朝,表吐谷浑罪,帝遣使者谯让(谴责),乃使来请与吐谷浑平憾,求赤水地牧马,不许。”此亦可作为“古赤水”位于今青海区域之佐证。此其六。 总之,如果《山海经》中“古昆仑山”东南隅的“赤水”不是今楚玛尔河的上中游,就绝不可能有上述那么多的“恰好”。因此,笔者断言,关于《山海经》中“古赤水”的争论,可以休矣! 六、关于“洋水”及其流向的证据 据《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一书介绍: 车尔臣河发源于中昆仑山木孜塔格的现代冰川,源头为包括泉水河在内的众多支流,主要有源于库木库勒盆地西北缘的阿拉雅力河等。其上游为“且末河”,经大小山间盆地北上,入阿尔金山和中昆仑山之间的谷地西(偏南)流出山。出山后继续北流进入由其孕育的且末绿洲和灌区,之后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向东北方向流去。历史时期最终流入台特马湖,迄今流到罗布庄。[9] 查地图可知,且末河出山的方向为西偏南,与“西次三经”描述的“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相合。此其一。《尔雅》:“洋者,多也。”且末河源头“支流众多”,故称“洋水”。此其二。车尔臣河主河段为东北流向,与“海内西经”描述的“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相合。此其三。出山之后的车尔臣河大致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沿东北向流入沙漠腹地,因沿河植被稀少,故称“丑涂之水”。“丑涂”者,“丑途”也。此其四。查图可知,车尔臣河罗布庄至大西海子水库段,今日尚存时断时续的河道,大西海子水库所处位置为“大荒西经”中的“西海”所在,应无疑义。“古洋水”最终“南入”之“海”自然也是“西海”。此其五。 综上,笔者断定,“古洋水”非今车尔臣河莫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