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草原文化基因传承浅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  任继周 侯扶 参加讨论

一、目前草原文化亟需关注
    华夏文化历来由若干文化板块构成。而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同属华夏农业文化,或简称为华夏文化的两翼,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华夏文化如果失去草原文化这一翼,很难想象华夏文明的状况。[1]
    但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撞击过程中,面临农耕文化的强大压力。历史规律,文化交融中,总是优势文化更具侵占性。[2]我国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相比,几个方面处于劣势。一是农耕文化具有较大的生存基质,其所占据人口体量(文化传播者)远大于草原文化;二是农耕文化较草原文化晚出,以其后发优势,汲取了草原文化的精华,往往比草原文化有更多科技内涵;三是农耕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地区内显示了更好的社会效益。【1】[3]在我国这种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下,如果草原文化不被适当关注,有可能被逐步凌夷而退出历史舞台,这将与世界范围内草原文化的扩张趋势背道而驰。
    在这里应着重指出,文化融合与凌夷的分野。所谓融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板块交融后,衍生一种新的文化。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以人的生存生态系统为基础衍发而成的。人群在一定的生存方式之下,产生相应的特有文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态系统经过系统耦合而产生新的、更高一级的生态系统,我们称为系统耦合而导致的系统进化。[4]当人群的生存基质,即生态系统,发生耦合时,将引发文化板块的耦合,即不同文化板块的全面融合。[1,5,6]在新的文化板块中,两种文化的结构和表现均得以升华,和谐共存。文化融合属于文化的系统进化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而文化凌夷则不然。它是发生文化板块A的生态系统被发生文化板块8的生态系统所吞噬。文化板块A随着其生存基质的丧失而文化内涵也逐步衰减,以至最终被B文化板块全盘覆盖。因此文化凌夷的根本原因是A种文化与B种文化所依存生态系统之间的系统相悖发展到极致,[7]而较为强大的B文化所依存的生态系统取代较为弱小的A文化所依存的生态系统的必然结果。文化A的构架被摧毁,尽管个别文化元素还时隐时现,但文化整体表现功能已经丧失。这是一种反系统进化的系统相悖过程。
    目前草原文化的处境,未能正常参与文化的系统耦合而达到文化的系统进化,而是正在系统相悖的压力下,被较为强大的传统农耕文化所取代,属于日趋濒危的文化凌夷现象。一旦草原文化被凌夷而湮灭,将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它将阻滞我国现代化、跻身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进程,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二、放牧是草原文化基因的载体
    文化遗产可表现于众多方面。我们挂在口头上的所谓酒文化、茶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等等,都是文化的表层映射。每一种文化必然有其赖以繁衍发展的核心。我们把这个核心称为文化的遗传基因。然则草原文化赖以延绵不断的遗传基因是什么?这种遗传基因依托何处?
    放牧为草原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驱动力,是草原文化遗传基因的载体。[8]放牧的遗传基因就是包含人居、草地和畜群三者共生的放牧系统单元,亦即人居、草地、家畜三者共生的,三位一体基本元素。
    笔者曾指出草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聚落的交融、兼并,较小的聚落发展为较大的部落或邦国组织,其包容的人口、家畜和草地也随之扩大,社会上层组织可能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发生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权更替,但其放牧系统单元必须保持稳定,其人居-草地-畜群的管理模式并无本质改变”。[9]在中国,从远古伏羲时代穴居野处,跟随畜群,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放牧,到秦汉时期突厥的帐居游牧,再到成吉思汗地跨欧亚大帝国的军旅畜牧业,直到近、现代的游牧或半定居的草地畜牧业,其草地管理方式中人居、草地、畜群三位一体的基本内涵未变。在西方,特别是欧洲,放牧畜牧业发展过程不如在东方的典型而完备,但他们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较早地将现代科学理念纳入草地放牧管理系统,找到了放牧系统单元的实质,纳入划区轮牧,定位于多种形式的划区轮牧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