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世纪50年代起,发现了在商代甲骨文以外还有西周的甲骨文。西周甲骨卜辞迄今已有一系列发现,地点广及山西、陕西、北京、河南以及山东,但是数量较为零碎。其间最重要的是陕西岐山凤雏和周公庙出土的卜甲,其卜辞对于研究周初历史有很大裨益。 青铜器及金文的研究,虽然起源甚早,在宋代已相当发达,然而近年还是有非常大的进步。西周王室世系的证实,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上面我们已经说到王国维以来的学者怎样根据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的商王室世系基本可据,但西周世系的论证要晚许多。1976年陕西扶风县庄白村出土的史墙盘,列举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的称号,作器时的“天子”是恭王,这只有世系的前一半。到了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了(佐,或释)盘,在恭王之下又补上了懿王、孝王、夷王、厉王,作器时“天子”是宣王,这样,除西周末代幽王外,世系业已完整,列王次第全同于《史记·周本纪》。 西周有三个时期的金文,数量最多,内容也最重要。 首先是周初的武王、成王时期。如利簋记伐纣牧野之战,大保簋记平武庚三监之叛,方鼎、禽簋记周公东征,沫司徒簋记封康叔于卫,何尊记营建洛邑等等,都可与《尚书》《史记》等典籍对照。 其次是西周早期之末的昭王时期。古书所载昭王向江汉地区发展,如古本《纪年》说的征伐楚荆及到南方巡狩史事,大多可在金文中得到确证。比较重要的,关于伐楚荆有令簋、京师畯尊、胡应姬鼎等;关于南巡的有静方鼎、中方鼎、中甗、析尊卣等。 再就是西周晚期的厉王、宣王时期。过去关于厉王时的历史,能从古书里知道的,差不多只有任用荣夷公专利,激发国人起义一事。由于一批当时的金文,如宗周钟、伯父簋、翏生盨、鄂侯驭方鼎、禹鼎等的发现和考释,大家才了解到厉王之世南夷、东夷入侵,造成战乱的情况。至于后来宣王继位,王朝对南方夷人与北方狁作战等等情节,有不其簋、虢季子白盘、兮甲盘等金文。宣王十八年的驹父盨、二十三年的文盨,更是所谓“宣王中兴”的证据。 既属于战国文字研究,又属于简帛学,兼跨这两个学科分支的出土文献,是战国简帛。大家知道,在过去历史上有过两次战国简书的重大发现,就是西汉前期的“孔壁中经”和西晋初年的“汲冢竹书”,前者之中的古文《尚书》、后者之中的《纪年》,都长时期影响着古史的探究。近年战国简帛有一系列发现,内容为严格意义上的书籍的,主要有三批,即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郭店简,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上博简,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的清华简。 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都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后书写的,其文字是当时的楚文字,其性质是秦代焚书以前的书籍,书的类别则互有不同。郭店简是儒家和道家的著作,上博简亦以儒书为主。清华简则主要是经史之类的典籍,其间以《尚书》一类文献为多,也有《诗》《礼》《乐》《易》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华简里面已经整理出一部完整的史书《系年》,共有23章,概要地记述了自周朝建立直至战国前期的历史。清华简还有一篇《楚居》,详细记载了楚国的世系和历世都邑所在,如结合上博简多种有关楚史轶事的篇章,可能对楚国历史有所补充修正。 可以预见,今后出土文献的品类和数量将越来越多,通过“二重证据法”,与传世典籍结合互证,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重建古史,阐明我们民族、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作者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际欧亚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