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20世纪以来十三行研究评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冷东 参加讨论

有关粤海关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成果,如邓端本《鸦片战争前的粤海关》(《岭南文史》1984年2期)、戴和《清代粤海关税收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1期)、李金明《清代粤海关的设置与关税征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4期)、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粤海关当局与“大班”的关系及其演变》(《福建论坛》1998年l期)、黄国盛《清代前期开海设关的历史地位与经验教训》(《东南学术》1999年6期)、杨国桢和黄福才《道光前期中西贸易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1期)、谢必震和黄国盛《论清代前期对外经济交往的阶段性特点》(《福建论坛》1992年6期)等。
    人物或行商家族研究如章文钦《从封建官商到买办商人--清代广东行商伍怡和家族剖析(上、下)》(《近代史研究》1984年3、4期)、章文钦《林则徐之死与十三行商人》,(香港《南北极》184期)、黄国声《十三行行商颜时瑛家世事迹考》(《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2期)、陈以沛《羊城外贸首富潘氏世家》(《羊城今古》1991年总29期)、章文钦《十三行商早期首领潘振承》和《十三行商首领伍秉鳢和伍崇曜》(《广州名人传》,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陈泽泓《潘仕成略考》(《广州史志》1995年1期)、谭赤予《丛书刊刻青史留名--论谭莹和伍崇曜的合作》(《岭南文史》1996年1期)、高炳礼《伍崇曜、谭莹与(粤雅堂丛书)》(《图书馆论坛》1997年1期)。
    十三行文化资源开放利用方面研究主要有蒋祖缘《清代十三行吸纳西方文化的成就与影响》(《学术研究》1998年5期)、高炳礼《伍崇曜、谭莹与(粤雅堂丛书)》(《图书馆论坛》1997 年1期)、罗志欢《(粤雅堂丛书)校勘及其跋语考略》(《文献》1997年1期)、侯月祥《潘仕成与广州刻版印刷》(《广州研究》19 84年3期)、谭赤予《丛书刊刻青史留名一一论谭莹和伍崇曜的合作》(《岭南文史》1996年1期)等文,对十三行商在古籍印刷和传播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论述。章文钦《广东葡语和广东英语初探》(《岭峤春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年),对十三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和贸易中的产物--广东葡语和广东英语进行了研究。黄时鉴、[美]沙进编著的《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收录了美国马塞诸塞州赛伦市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里发现的一套19世纪30年代外销画家庭呱所绘的中国外销画360幅,描绘的正是广州市井民众生活的“三百六十行”及当时广州的市井生活。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广州美术馆编《海山仙馆名园拾萃》(花城出版社,1997年)对广州行商园林的代表作在岭南园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进行了研究,也提供了研究十三行商时代的社会和生活资料。
    在文学理论方面,对以十三行为题材的古典小说《蜃楼志全传》的研究也陆续出现,如蔡国梁《谴责小说的先声--(蜃楼志)》(《学术研究》1981年2期),胡金望、吴启明《乾嘉“太平盛世”的形象画卷--读(蜃楼志全传)》(《安庆师院学报》1988年4期),王永健《简评蜃楼志全传》(《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4期),朱学群《论苏吉士的“长大成人”--对于(蜃楼志)的一个“主题学”研究》(《华侨大学学报》1991年1期),雷勇《蜃楼志的因袭和创新》(《汉中师院学报》1992年1期),陈浮《(蜃楼志)的写作背景及其新探索》(《惠州大学学报》1996年1期),丁国祥《拖着长辫的洋场小K-简说(蜃楼志)中的苏芳》(《商业文化》1996年5 期)、《春江水暖鸭先知--(蜃楼志)》中的封建盛世与口岸信息》(《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5 期)等文,从文学评论的各种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研究。
    5.海外研究进一步扩展。统计1980-1999年海外的研究成果,台湾地区学者陈国栋成果丰富,如《中国行商的破产(1760-1843)》(台北中研院,1990年)、《论清代中叶广东行商经营不善的原因》(台北《新史学》1990年。1卷4期)、《清代前期粤海关监督的派遣》(台北《史原》1980年10期)、《清代前期粤海关的税务行政(1683-1842)》(台北《食货月刊》1982年第11卷)、《清代前期粤海关的利益分配(1684-1842) -粤海关监督的角色与功能》(台北《食货月刊》1982年第12卷)、《清代前期(1644-1842)海洋贸易的形成》(台北《大陆杂志》1982年第64卷)、《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政府对进出口商品的管理》(台北《大陆杂志》1982年6期)等。此外有张荣洋《广州的行商》( Weng Eang Cheng“The Hong Merchants of Canton:Chi- nese Merchants in Sino-Western Trade’‘London:Curzon Press, 1997)。
    1980-1999年海外延续对十三行外销艺术品的研究,涵盖通过十三行出口的瓷器、丝织品、刺绣品、瓷器、雕刻、壁纸、家具、金属器物、外销画、银器、扇子等外销艺术品,如康纳《中国贸易,1600-1860》(Conner Patrick”The China Trade 1600-1860“Brighton Royal Pavilion Art  Galleries and Museum 1986)、哈佛《纽约对华贸易》(Howard,David S.”New York and the China Trade“New York 1984)、克罗斯曼《中国贸易的装饰艺术》(Carl.L.Crossman”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China Trade:Export Paintings, Furniture, Silver and other Objects“Princeton ,1972)等研究成果,对十三行外销艺术品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考证。
    从海外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他们明显在外文和国外原始档案的利用上具有优势。如美国的范岱克博士在精通英语和中文的基础上,还在欧洲各国居住学习了八年,掌握了多种国家语言,收集利用了中国国内没有的中文和外文档案资料,再进行十三行的研究。陈国栋教授利用了大量原始材料,主要有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中国清代档案和美国的商业文书及账册,从而对十三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一批表现澳门、香港以及广州及沿海多个通商口岸的风土民情,以及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士活动情况的十八、十九世纪经济生活艺术作品--清代广州外销画、历史照片,由香港艺术馆、香港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等收集整理后,附上文字说明,以图录的形式相继出版,如香港艺术馆《珠江风貌--澳门、广州及香港》(香港市政局,1996年)、香港艺术馆《历史绘画--香港艺术馆藏品选粹》(香港艺术馆,1991年)、香港博物馆《南海海上交通贸易二千年》(香港市政局,1996年)等。
    可见,1980年到1999年,十三研究逐渐升温,出现了颇具规模的研究热潮,成为21世纪十三行研究继续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