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谢丰斋 参加讨论

世纪之交,英国著名统计史专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出版了两部专著:《世界经济千年史》和《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由于麦氏曾担任巴西、希腊、巴基斯坦和加纳等国的“政府经济顾问”,对世界各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因素”做过“经济史的计量分析和国际比较”,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1]因此,其统计史著作有相当的权威性,使当代经济史研究又多了两部重要的参考数据。在经济史界,中西方古代经济比较一直是热门课题。中国史学界有一种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大约1500年以前,“东方先进,西方落后”;中国古代经济水平是高于西欧的;西欧的发展超越中国主要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无论如何不会早于1500年即西欧开始发生社会转型之际;在西欧中世纪时期,中国传统农业一直占据着比较上的优势。[2]但是,从麦迪森的“千年统计”看来,这个看法似乎要被打破。因为麦氏的统计数据显示:早在1500年之前,即大约1300年左右,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中国。
    一、中国的人口密度曾长期低于西欧
    关于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经济水平,国内经济史界流行这样一种逻辑:中国古代经济水平高于西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实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西欧庄园经济则盛行农牧结合的“粗放式”经营。因此,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西欧;而中国之所以能够实行精耕细作的高产农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又是中国的人口密度大于西欧。但是,麦迪森的千年统计显示,直到公元1700年以前,中国人口的密度是小于西欧的。详见下表。
    麦迪森的统计提供了5家数据,[3]应该有很大的权威性。5家数字对公元1000年以前的世界人口统计出入较大,其中麦克伊夫迪和琼斯的数据相差近一半,说明对这个时期的人口估测很难做到可靠。但是,对公元1000年以后世界人口分布,5家估测已相当靠近,说明其可信度已经比较高,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大体情况是:公元1000年,亚洲有1.5至1.8亿人,欧洲有0.4亿人;1500年,亚洲人口增加到2.3亿,最多不超过3亿人,欧洲人口增加到0.8亿人;1700年,亚洲人15超过4亿,欧洲人口在1亿到1.3亿之间。从对比情况看,公元1700年以前,亚洲人口大致是欧洲的3倍。
    但是,从面积上比较,以乌拉尔山为界,亚洲版图4400万平方千米,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千米,亚洲是欧洲的4倍大小。面积与人口对比小于1,说明历史上亚洲的人口密度低于欧洲。
    直接把中国的人口与西欧进行比较,[4]我们看到,类似于欧亚大陆整体的人口分布情况同样在两者之间出现。见麦迪森的下表统计。
    从统计结果看,直到公元1700年以前,中国人口大约是西欧人口的2倍。但是用面积做比较,西欧12国的总面积近50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今天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两者人口密度似乎差不多。但是,历史上,中国唐朝和元、明、清三朝的实际面积都远远大于今日中国的领土范围,也就是多于大约1000万平方千米。因此,中国的人口密度实际上是低于西欧的。
    麦迪森对历史上中国与西欧的人口增长率也有一个“千年统计”,这个统计再次说明中
    从统计看,公元元年至1500年,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是4%0,西欧是660;从公元1500至1700年,中国人口增长率提高到15%o,而西欧则达到了18%o。因而,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不及西欧。
    依据上述统计,可以断定,在公元1700年以前,或者说在整个西欧中世纪时期,西欧在人15方面并不拥有比中国更“宽松”的环境。从这一点来看,历史上,中国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可能与人口因素无关,更重要的原因只能从社会构建中去寻找。比如说中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社会,小农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国家分配的土地适合小农进行“精耕细作”;而西欧是相对分散的贵族社会,即领主社会,在西欧许多地区,领主庄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而庄园是一个大地产,不是小农所有的定额份地,适合进行农牧结合的粗放式经营。总之,人口因素不能说明中国会采用似乎更“先进”的生产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