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学术楷模其实非常重要。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缺少的正是一些远景和想象。 人物名片 王汎森1958年10月生,台湾云林北港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明代中期至1950年代思想史、学术史及史学史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等。 观点摘要 突破学科间的界限,非常重要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分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是在西方19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19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与学术背景。像诺贝尔经济奖,这20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左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纳什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search太多次了,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这也就是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天才总是成群地来 凡是一个学派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时,一定是一群人不但做着“白首太玄经”的工作,同时不拘形式地围绕着一两个中心人物自由地交流、对话。龚自珍《释风》篇中说,“风”是“万状而无状,万形而无形”,也可以用来说明一种学风的形成。“风”的形成不只是老师对学生纵向的讲授,而是有“纵”有“横”,有“传习”而得,也有来自四面八方不期而遇的吉光片羽。那些不经意的一句话,对深陷局中、全力“参话头”而充满“疑情”的人而言,可能正是“四两拨千斤”的一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