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徐雅厦门对话与中国民主思想的开端刍议(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中国网 任复兴 参加讨论

东方伽利略也是东方卢梭
    中国的专制时代,是臣民被专制君王和孔丘、朱熹之流牵着鼻子走的时代,政治话语体系可以用“专制话语体系”来概括。尤其是12世纪之后,由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推崇,朱熹的《四书集注》取代了《五经正义》的首要地位,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执中国思想界牛耳达六七百年,将中国带入东方中世纪。朱学的恶劣影响,至今未得到应有重视。早在明末耶稣会士东来,中西方发生实质性的文化交流初期,士大夫在长期专制重压下形成的不良心理,就为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造成巨大障碍。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指出:“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而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并说:“从远古以来,君主政体就是中国人民所赞许的惟一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富豪政体或任何其他的这类形式,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2119世纪初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大陆和南洋。从1810年代,新教传教士在南洋和广州等地印的中文出版物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面介绍了英、美、法民主制度和“自主之理”,有如东风吹牛耳,未见中国有接受、响应之人(帮助他们翻译出版这些读物的梁亚发、梁进德父子可能是最早接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中国人,但有待史料证明)。这些传教士的苦恼在于,他们长期找不到明末徐光启那样的接受他们的学术以至宗教信仰的高层人物。因而鸦片战争前新教传教士的这些出版物在当时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值得怀疑。在今天来说,充其量只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不过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序幕。魏源及其《海国图志》的思想局限性,周振鹤博士1996年《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纪念徐继畬诞辰二百周年》一文已经有详细论述。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情绪化地对待中外关系的“民族主义者”仍大有人在,他们将外国人称为“鬼子”、“夷狄”而毫无歉疚。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仍是稀世珍宝,臣民意识、奴才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亿万人之中。
    在勇猛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恢宏气度方面,徐继畬不仅超越同时代士大夫,也超越时下许多人,是一个很另类的“异人”。笔者试图从徐继畬编辑的、1848年与《瀛环志略》同时刊刻于福州的其父徐润第《敦艮斋遗书》,破解徐继畬的奇异思想。
    徐润第(Xu Rundi 1761.10.8-1827.11.6),少年颖悟,对朱熹启蒙读物《敬斋箴》产生怀疑。师从五台县令王秉韬,研读王阳明编《大学古本》。乾隆六十年中进士,与高鹗会试同年,又同官内阁中书,论文最相契。历任储济仓监督、湖北施南府同知等小官。专主良知,见诸躬行,宦游20年后,重操授徒旧业。道光七年秋,病逝于介休县富商侯家的私塾。继畬评价父亲“生平於儒先之书读之殆遍,旁涉道藏、内典、壬遁风角。中岁专心学易,前后近四十年,剡精造微,所读儒书皆以易象证之,一一吻合。”22继畬不能明言的还有,润第毕生打破朱熹《四书集注》,“处处背注”,“正言直指,无所避忌”;23兼容并包,智周无外,借鉴西方文化,熔气学、易学、心学于一炉,根本否定执牛耳达六七百年、用做八股取士标准、将中国带入东方中世纪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存理灭欲、奴化教育的朱熹理学,倡导心灵自由、独立独行、与天为徒。试以天论、人论、知论的三分架构介绍其学术。
    润第的天论,是一元论的气本论。他学习耶稣会士传入的天文学,反对朱熹的理本论:“朱子不识天。天者,气也。气岂但实在山中,凡物之中莫不有气,即莫不有天。天之所以体物不遗也。……朱子岂即以苍苍在上者为天耶?由此观之,则孔子之以气言天也,明矣。自有明以前,推步多差。自西洋人来,而时宪之精,超绝千古,其言天者精也。天者,浑沦一气,其大无外。其中成形之大者,日、月、地三物而巳。”“六合之内,充塞流行,贯彻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者,只有一气耳。”“太极图,空虚者也。故人不敢填实。伊川以道实之,朱子以理实之,盖谓道理实而无形,不空而空,不虚而虚,可以还太极之面貌耳。殊不知天地间无空虚,凡所谓太空、太虚者,皆气也,以其清和之极,既不可见,亦不可触,谓之空虚,非无物也。借令两间有针锋芥子许无气之处,久而久之,覆载亦有崩陷之虞矣。无物之空虚,所谓妄也。此说惟西洋之明天文者言之最凿。” 24
    润第的人论,是“人者天之心”、独立独行的人本论。他认为:“我性命於天,我即天也。”言外之意,贵为天子的皇帝,与常人一样,皆为宇宙的产物,与常人平等。“人者,天之心也。人即天也。我者,千万人中之一也。” “人以气为体,便是以天为体。视听者,气之灵也,即天之灵也。”“心者,气之所结也。五脏皆气之所结,而心尤气之灵者也。心之自然而恻隐羞恶者,性也。性之自然而喜怒哀乐者,理也。就其自然处言之,则曰天性、天理。”他针对朱熹的奴化教育,拈出“独”字加以阐发,主张“其量与天地同大”的独立人格:“独者,道心之本体也,惟精惟一,毫无染杂,故独;合天地万物为一体,更无一物足以对待,故独。……若第以‘独知’诂之,须防看小了规模,掂轻了分两。”他针对“明天理,灭人欲”的谬论,提出“人欲即是天理”。“形气之具而为人。孔子曰,仁者,人也,此以知形气之不恶也。孟子曰,仁,人心也,此以知人心之不恶也。孔子曰,我欲仁,子欲善,己欲达,已欲立;《书》曰,俾予从欲以治:此以知人欲之不恶也。……自(朱熹)《中庸·序文》以人心为形气之私,为人欲之私,而曰,人心每听命焉。‘听命’云者,使不得行也,置之不用也。而欲仁、欲善、欲立、欲达、欲治之义,仁者人也之义,仁人心也之义,践形养气之义,一时皆废矣。”25润第《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说:“世之人每思绝欲存理以为道,而卒苦於欲之不可绝。君子谓是为不知道也。夫妇一伦,所谓大欲所存者,第授之以节,而天则见焉(所谓衽席之上,天命流行也)。端造於此,欲之所在,正理之所在,从欲从理,不分两事。其於道也,有秩然者矣。世之人又欲抑气伸理以为道,而恒苦於气之不可抑。君子亦谓是为不知道也。夫妇一伦,所谓二气相与者,乃观其所感而神应妙焉。端造於此,气之所流,即理之所流,行气行理,止此一机。其於道也,有沛然者矣。”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