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文集》:从河南梆子到现代豫剧的伟大变革(3)
一个樊粹庭,半部豫剧现代史 一个樊粹庭,半部豫剧现代史。樊粹庭以他独特的贡献,赢得了“现代豫剧之父”的美誉。他与被誉为“豫剧现代戏之父”的杨兰春像双子星座一样熠熠生辉,支撑、推动着河南豫剧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樊粹庭留下的这一批“樊戏”至今仍活跃在全国豫剧舞台上,并被其他剧种移植,常演常新。同时,樊粹庭留下的精神、作出的独特贡献,以及他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与管理相结合、编剧与导演相结合等一系列成就,形成了一个“樊粹庭现象”。这些遗产对今天的豫剧发展依然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陈涌泉) 学者眼中的樊粹庭 马紫晨:我对樊先生的崇拜,始于先生在抗日战争之初,每一个戏演出以后,都要跟着观众一起出剧场,听取观众的评论,第二天就会修改剧本。这个给我印象很深刻。 谭静波:我们要学习樊粹庭与时代、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他的作品表现的就是那个时代最基层、最底层的民众生活。他的那种对民众怀有赤子情怀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的戏剧工作者应该传承的。一定要与最广大的民众,与我们这个时代同步,要用这种精神创新我们的戏剧。 王永宽:我对樊先生的认识,用我的观点表示就是新古典主义。樊粹庭对豫剧事业的贡献,主要在创作和组织活动方面,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戏曲新古典主义的概念并建立理论,但是他对戏剧创作和演出,却有清晰的理论认识和明确的原则。 刘景亮:我认为樊先生是一个典范,他为改革、发展提供了范本,也提供了理论。因此,我觉得《樊粹庭文集》的出版,将会帮助我们破解当今戏曲发展的难题,对当今戏曲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洪应:现在电影、电视剧,作为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已经充盈了很多观众的精神生活,像樊粹庭这样一座丰碑,这样一个巨人,一个具有传统民族精神和重要贡献的人,确实值得用电影、电视、戏剧的形式搬到荧幕、舞台上。这个事情,我认为做起来也是很有意义的。 关灵凤:我是樊老师的学生,他不但剧本写得好,对学生也好。学生有错,他总是高高地举鞭子,轻轻地放下。冬天练功,脚冻坏了,樊老师会亲自给我们烫脚,抹冻疮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