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中国网 霍晓玲 参加讨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主力部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华北和华中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成为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谱写了救国救亡的壮丽篇章,最终不但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且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闻名于世的延安精神和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是对新四军的战斗精神和战斗品质的概括,具体来说铁军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同仇敌忾、相忍为国的爱国精神;海纳百川、共同战斗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的全局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拼搏精神;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1]长期以来,人们对延安精神给予了较多的宣传和阐发,而对于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却鲜有论述。本文试图从思想文化渊源、客观社会环境和人脉渊源三方面探讨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以引起时人对其所蕴含的恒久精神价值的探索和重视。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非凡特质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世界历史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逐渐在民族的心理素质中积淀和固化,凝聚成民族社会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后世子孙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正是这种积淀在民族心理深处的精神因素爆发出救国于危难的巨大力量,高扬起不甘屈辱、战胜强敌的信心和智慧。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中华民族战斗力、物力的总动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一次大演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正是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彰显和发扬,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来不乏爱国主义的范例。先秦时代的屈原心系祖国安危,虽受排挤而求索不止,最终不惜以死报国。汉代的霍去病面对匈奴的威胁发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感慨。北宋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爱国诗人陆游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文天祥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些优秀人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缔造者和体现者,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抛却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激励着后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新的世界局势,积弱积贫的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步步退缩,割地赔款的屈辱刺激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面对这种列强环伺、弱肉强食的危亡局势,统治阶级也发出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无数志士仁人为警醒国人,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深沉爱国雄心。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战斗力。中国人民为摆脱侵略和压迫,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族抗争。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都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侵略及外来势力统治的顽强反抗精神。抗日战争是这种反抗的高峰,这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抗争精神成为铁军精神的历史文化源头。
    铁军精神的直接源头则来自于大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是毛泽东等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自建立之日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始终处于白色势力的包围中。在敌强我弱的恶劣环境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满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表现出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培育了著名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共产主义和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必胜信念,从中升华出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其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迷信既有经验,善于总结革命斗争规律,并且善于在实践中改正错误,发展理论,从中培育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其三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从得以打破敌人的封锁和物资禁运,从而将克敌制胜的法宝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井冈山时期的战斗精神和光荣传统是革命的精神火种,终于成就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是后来八路军的延安精神和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活水。新四军能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武器装备落后、敌伪顽我势力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战斗并发展壮大;新四军某连队能为掩护民众安全转移以一挡十、以十挡百,战死至最后一人;刘少奇、陈毅、粟裕、彭雪枫等一大批新四军指战员对抗日战争中的反“摩擦”、反“清乡”战争的成功经验总结、对平原游击战等战略战术的发展无不体现着对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二)
    人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精神体现着时代的特质,而时代则是精神赖以产生与发展的基础,铁军精神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历史和时代所造就的一系列客观条件。新四军所处的异常险恶的斗争环境是铁军精神形成的特殊条件和导因。
    新四军进行改编完成集结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略至中国腹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嚣张气焰和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抗战力量动员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与勇气也是一种考验。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为祖国民族利益牺牲自我的大无畏勇气,没有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就极有可能对抗战前途悲观失望,甚至丧失民族气节和尊严。新四军改编后所面临的正是这种危急环境,而与其它抗日部队相比,新四军的作战环境更为复杂和险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