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众期待到千夫所指,袁世凯本有机会成为“中国之华盛顿”,却最终成为举国唾骂的“窃国大盗”,在众叛亲离中,羞恨而死。相传袁世凯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他害了我。”“他”是谁?有人说是一心想当“皇太子”的袁克定,有人说是一心想作“帝王师”的杨度,也有人说是袁世凯自己的帝王思想。 一 身为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并没有继承其父的雄才大略,反而在父亲强大的气场下显得庸碌无为。民国成立后,袁克定更是倒霉,居然在骑马时把腿摔坏,在落下终身残疾的同时还获得了“袁大瘸子”的绰号。对这样一个官宦子弟而言,如果民国就这样延续下去,那么随着袁世凯的去世,他也将堕入常人的世界。因而,对袁克定来讲,如何更好地利用其父的权力,就成为他面对的最大课题。按照中国传统思维,有子承父业一说,因此,作为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也一直有当“皇太子”的强烈愿望。 在袁世凯统治逐渐稳固之后,袁克定便开始在他身边精心营造帝制氛围。袁克定知道其父很在意日美等列强的政治态度,为了给称帝舆论再加砝码,他想出了伪造《顺天时报》的主意。《顺天时报》是日本外务省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起在北京出版的中文报纸,初名《燕京时报》,主要报道中国政局内幕,进行亲日宣传。由于时政性强,在华影响力和发行量不断扩大,销量曾一度达到17000多份,成为华北地区的第一大报。对于善于审时度势的袁世凯来说,阅读《顺天时报》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国国情,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窥测日本政界的对华态度,因此他每日必读。正是看破了父亲的心思,急于促成复辟帝制的袁克定竟然伪造了一份宫廷版的《顺天时报》,营造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政治氛围,天天刊载各方支持复辟帝制的文章,使其父误判形势。此事败露后,袁世凯才明白自己一世精明,结果却上了儿子的当。因此,当他被迫取消帝制之后,曾痛责袁克定“欺父误国”。 袁克定的帝王思想甚至比其父更为严重。即便在袁世凯死后举国唾骂之际,袁克定仍然想效仿历代帝王,将其父的坟地命名为“袁陵”,结果遭到袁世凯昔日结拜兄弟、临时主持政务的徐世昌反对,最终改名“袁林”。徐世昌对袁克定解释说,“林”与“陵”谐音,据《说文解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可谓一举两得,这才让他作罢。 二 湘人杨度,曾跟随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术,此后一直以作“帝王师”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曾几次东渡日本,精心研究君主立宪制度。期间虽然与蔡锷、黄兴、汪精卫、孙中山、梁启超等人来往密切,却始终坚持自己特立独行的政治见解,主张君主立宪是中国最好的政治体制。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由于对他赞赏有加的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被清廷重用,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成为名噪一时的“宪政专家”。而杨度也对有知遇之恩的袁世凯心存好感,认定他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非常之人”,从而为日后充当袁世凯的“帝王师”埋下伏笔。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东山再起,他一边表示赞同君主立宪,向清廷效忠,一边与革命派进行政治谈判。最终,革命党人答应了他提出的当总统的条件,袁世凯的政治立场迅速从支持君主立宪变成赞同民主共和。而在一心向往君主立宪政体的杨度看来,袁世凯之所以这么转向,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一旦大权在握,还是有可能回归君主立宪的。因此杨度在南北调停期间向各省游说时就预言,即便用总统名称,袁世凯仍可以成为“拿破仑”,使共和再为君主。 1915年4月,杨度向袁世凯呈送《君宪救国论》,直陈“非立宪不足以救中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的观点。随后,他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共同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而袁世凯也对杨度投桃报李,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 实际上,由杨度等人导演、袁世凯主演的这一场复辟闹剧,一出场便遭到举国唾骂。杨度的两位昔日好友梁启超、蔡锷率先倒袁。杨度组织筹安会时,曾派人到天津征求梁启超的意见,梁启超不仅没有支持,还写出《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对其进行了驳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