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修身的统一——清人家训中的“致寿之道”(2)
三曰戒恼怒。曾国藩立的家规,有所谓“八本之教”,就是八个根本原则,其中之一是“养生以戒恼怒为本”,把“戒恼怒”作为养生最重要的一个根本原则。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就是说,自己在精神上充满生机活力,遇到烦恼之事,也就能驱恼制怒,泰然处之了。清初被称为“畿南三才子”之一的申涵光在所写家训中也说:“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荆园小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淡泊处世,心康体健。假如已经有了疾病,就更应该“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曾国藩在题为《致沅弟》的一封信中说:“弟信中有云肝病已深,痼疾已成,逢人辄怒,遇事辄忧等语”,“此病非药饵所能为力,必须将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乃可渐渐减轻”。他说“药饵”无能为力,自然失之于绝对,但注重控制情绪,戒绝恼怒,却颇合乎医理。 四曰亲近自然,动静相济。清人家训中十分注意涵养性情对养生的作用,认为一个人“性情不乖戾,不谿刻(尖刻,刻薄),不偏狭,不暴躁”,“无忤于人,无羡于人,无争于人,无憾于己”,这样就可以“无心意颠倒之病,无取舍转徙之烦”。而亲近自然则是怡性养情的重要途径。还是这个张英,在上述家训中描写了一幅“茅亭草舍”、“菜陇瓜畦”的清雅恬静的田园风光:“淡泊而可免饥寒,徒步而不致委顿。良辰美景,而匏樽不空;岁时伏腊,而鸡豚可办;分花乞竹,不须多费,而自有雅人深致;疏池结篱,不烦华侈,而皆能天然入画。”曾国藩特别赞许说,这部家训“其中言养生、择友、观玩山水花竹,纯是一片太和生机”,要求子侄们“宜常常省览”,并且嘱咐他们“以后在家则莳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环金陵百里内外,可以遍游也。”曾国藩还强调要“多走路少坐轿”,“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这不仅是为了活动筋骨,也是戒骄戒惰的良方。关于这方面,申涵光讲了一段带有总结性的话:“常有小病则慎疾,常亲小劳则身健。恃壮者一病必危,过懒者久闲愈懦。”心境贵宁静,而身体则应该“常亲小劳”,不可“过懒”“久闲”,此中颇有一点辩证思维。 当我们读这些议论的时候,也许可以得到一些超出养生范围的人生感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