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王国维与梁启超(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亓曙冬 陈同 参加讨论

(二)
    王国维与梁启超有着很不相同的性格,他内向、抑郁,且不善交际,其父王乃誉深知此点。在初到《时务报》馆不久,王国维曾写信告知父亲,他将搬入报社总理房工作(继续担任书记员),为父的得知此事后,回信告诫说:“所陈搬入总理房,人杂事冗,势所然也,特汝性不近此,正亦为念。……如能勉志相习,处一二月亦能相安。”(注:《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信中“人杂事冗”,“特汝性不近此”之句正点明了王国维的这一性格。在他死后不久,其学生徐中舒撰文追忆,以寄托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徐写道:“余以研究考古学故,与先生接谈问难之时尤多。先生谈话雅尚质朴,毫无华饰。非有所问,不轻发言;有时或默坐相对,{K3J203.jpg}卷烟以自遗,片刻可尽数支;有时或欲有所发挥,亦仅略举大略,数言而止;遇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者,先生即称不知。故先生谈话,除与学术有关者外,可记者绝少。”(注:《追忆王静安先生》,《追忆王国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201页。)徐中舒所言是与王国维在一定时间里接触的综合印象,他的话是颇能说明问题的。文中叙述了王国维严谨的学风,同时却也实实在在地反映出王国维沉默寡言的性格。梁启超感情奔放,交游甚广,他“笔锋常带感情”的写作正是这种性格的充分体现。尤其是他晚年,通过家信与子女频繁而又平等的交流,流露出浓浓的舔犊之情,反映了他感情世界中的重要一面。同为学生的戴家祥对王国维的印象与徐中舒十分相似,在回忆王、梁两位老师时他曾作过一番有趣的比较,他说:“与梁先生谈,只有他说话,没有你说话。与王先生谈,只有你说,没有他说。往往是你说了大半天,他听后眉头一皱,说,恐怕不大对吧?有时觉得你搞得不错,他也只有一句:哎,这倒有点意思。”(注:引自《老骥的心境--访戴家祥先生》,《文汇读书周报》第687号,1998年4月25日。)寥寥数语准确地点划出了王梁两人的性格差异。晚年王梁二人共处清华园,其性格差异还显现在不同的处世风格上。1926年年初,国学院向清华校方提出下一学年的发展计划,校方未能同意,而且还决定裁减国学研究院下届招生人数。在稍后召开的国学研究院教务会议上,与会者对校方的决定产生了不同意见,赵元任、李济表示同意,梁启超当即提出异议,认为不应减少招生人数,而王国维当时对此却未置可否。事后,身为主任的吴宓再次征求大家的意见,王国维才在给吴宓的信中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表示赞同梁启超的意见。这可以说是在细处显现出的不同。
    两人不同性格的构成都有其先天的因素,然而除了与生俱来的成份之外,与他们各自不同的成长道路有着密切的关联。王国维远不如梁启超那么一帆风顺,尽管他的家境尚属小康,然而其父常年在外,幼年丧母后,他与姐姐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常与祖祜母生活在一起。随之,父亲又有第2次婚姻。在其同父异母的弟弟王国华的印象中,王国维是一个“寡言笑”的人。以后踏上科举之路,又走得颇为不顺,他7岁入私塾,用了整整10年才于16岁那年考取秀才;两次赴杭州参加乡试,均告失败。这种境遇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与他一度热衷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似乎也有某种联系。相比之下,梁启超的境遇要好得多。他祖父是一个拥有十几亩地的小地主,他父亲与另两个兄弟平分了这些土地,尽管只有四五亩地,生活却是不愁的。梁启超童年的生活安宁而稳定,幼时从父读书,11岁中秀才,13岁入广东最高学府广州学海堂读书。16岁赴乡试,一举成功,榜列第8,可谓春风得意。由于梁启超的出众才华,主考官李端棻还将妹妹许配给这位翩翩少年。这样成功的经历不能不使少年梁启超踌躇满志,无所顾忌。
    就人格而言,王国维的生活经历相对比较单纯,人们对他在这方面的议论不多。当时的一本《现代名人小传》,用赞许的口吻说他“恬雅和静,学品并茂”,一派儒林风范。只是对他在辛亥之后仍保留辫子感到费解。而梁启超在他生前和死后遭来最多非议的却正是他的人格。由于梁启超政治上的多变,人们往往对他深怀成见。“其名所至,谤亦随之。言政学,则有诋其工篡辑,鲜创获者。言操行,则有訾其多反覆,非纯洁者。虽有智者,莫能定其是非。”对于这种状况,《现代名人小传》的作者费行简似乎是以旁观者清的笔触来予以叙述的。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来看梁启超的呢?他这样评述梁启超说:“启超聪明、敏达,如水银得地无孔不入。既更患难,谋亦渐老,故近所行鲜败事。”(注:《现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局1988年(影印)版,第46-49页。)在其平和的话语中深藏贬意,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日渐圆滑、老谋深算的政客形象,这颇能代表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此书印行于1918年,正是梁启超公开宣布告别政坛的那一年,尽管1918年的宣布在他的有生之年已不是第一次,但这次却是最后一次。从他20多年的政治生涯来看,上述的认识可以说是语出有因。然而却决不能就此把梁启超与一般的官僚、政客混为一谈。当初,青年梁启超满怀一腔热血步入政坛,就是为了实现其拯救国家的政治抱负。然而此时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旧的权力结构从濒于崩溃到最终坍塌,而新的权力结构却又未能建立起来,政坛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权力之争,置身其间的梁启超很难不以其人之道还置其人之身。更何况在这种社会处于无序状态的情况下,多重人格在梁启超身上也突出地表现出来。辛亥革命以后,他之所以先与袁世凯为伍,后又成为段祺瑞内阁的大员,关键还在于他想通过这些政治强人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事与愿违,他最终还是没能在军阀统治的现实中推行他所崇尚的宪政制度。对此,梁启超感到极度的失望,尽管当时任代总统的冯国璋力图挽留他,他却仍然离开了政坛。透过梁启超的言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政治上的多变,并非见风使舵的投机。他不惜以今日之我去战胜昔日之我,关键还在于要使自己跟上形势,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这样的多变不无过失,然而却体现了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他在多变中度过了一生,却始终没有改变过振兴民族、振兴国家的信念。对此,郑振铎曾作过一番评论:梁启超“的‘变’,并不是变他的宗旨,变他的目的;他的宗旨他的目是并未变动,他所变者不过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便是爱国”(注:《梁任公先生》,《追忆梁启超》第88-89页。)这段话是符合实际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