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超越死亡:司马迁的著史心态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朱发建 参加讨论

本文从司马迁对死亡问题的思索中,探讨他坚定著史的信念和著史的心态。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身就是人超越死亡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拚搏,与命运对抗,以获得永存的、不朽的人生价值,从而也就取得了对死亡予以否认的胜利。司马迁的人生历程及著史心态正是如此。
    生与死,是人生面临的永恒难题。“人固有一死”,活活的生命面对这一逃避不了的灾星,不能不思考人生的价值问题: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让生命具有意义?又怎样超越有限的人生,使生命获得不朽的价值?本文从司马迁对死亡问题的思索中,探讨他坚定著史的信念和著史的心态。
    一生死之间的抉择
    在普通人的一生中或许很少思考死亡问题,孔子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即代表了中国文化“重生轻死”的思维取向和注重生存实践的人生态度。但是,当人们直接面对死亡的时候,再也回避不了人生中这一难堪的问题。司马迁对死亡问题的思索正源自于他的悲剧命运。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酿成他个人生活中的最大不幸。天汉三年,汉将李陵兵败塞外降于匈奴,被视为“失节”,在朝臣一片非议声中,司马迁仗义执言为之辨白,想以此宽慰汉武帝,不想反而触怒武帝,蒙获“诬罔主上”之罪,按《汉律》“当死”。依汉代旧例:死囚可纳钱赎死,或以宫刑代死。而司马迁因家贫“财贿不足以自赎”,亲朋故交、朝中大臣又“莫为一言”为之说情,因此,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引颈就戮,要么下蚕室受腐刑。生死抉择的关头何去何从呢?
    求生的欲望与对死亡的避离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人情莫不贪生畏死。”[①]正是司马迁道出了这一人类共同心理。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司马迁又是如何想的呢?在他看来,生为世人,最起码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②]因此,如果选择腐刑来逃避死亡,将受人生最大的污辱,无异于人格上的自杀。而对于死,司马迁当时是并不畏惧的。他自言:“早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③]因此,也就没有常人面对死亡时对家庭的萦怀牵挂;而作为史官世家出身的司马迁,也是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人格准则的,他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④]在生与死的选择时,连身份卑贱的奴婢还知道为保持人格尊严而“引决”,何况身为士大夫而又死罪在身的司马迁呢?从现实情形和保持生命的尊严上而言,司马迁是没有畏死之心的。
    但是,真正面对死亡时又逼使他思考生命的价值:“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⑤]正是在对生命价值“泰山”与“鸿毛”的轻重比较中,司马迁产生了求生的愿望。
    身陷囹圄的司马迁回顾个人的人生,以中国文化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衡量,深感自己是不能轻易放弃生命的。从个人道德上言,“孝”为五伦之首,“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以孝之大也。”[⑥]而此时的司马迁,功名未成,父亲遗命的修史事业“草创未就”;从社会责任而言,身为史官而“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坠先人之言,罪莫大焉。”[⑦]因此,在这个时候“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⑧]正是出于做人的基本道德与社会责任心,使司马迁觉得必须活下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⑨]
    生死之间,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但是,他对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的简单贪恋与对死的尽可能远的避离,而是在对人生价值思索后获得的一种抗拒死亡的意识,他的这种对死亡的抗拒决不是本能的、下意识的,而是高度自觉的。因此,可以说司马迁对生的追求,是他在面对死亡的命运时所获得的一种生命意识,他要以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赢得做人的尊严,赋予人生以不朽的价值,这不正是对死亡真正意义上的对抗,和对死亡的胜利与超越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