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超越死亡:司马迁的著史心态(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朱发建 参加讨论

二忍辱偷生为著史
    司马迁虽然活了下来,但作为“刑余之人”、“闺之臣”,面对世俗的“谤议”,乡党的“戮笑”,可以想见是多么艰难,“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匆匆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⑩]死亡刺激他思考生命,痛苦逼使他反思人生,悲惨的处境激励他寻求出路。正是肉体与心灵的巨大创伤,促使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在其余生中,他以顽强的毅力完成“千古绝唱”的伟大史著,从而超越肉体的死亡,谱写出一曲生命不朽的颂歌。
    李陵事件之后,司马迁人生观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绝意仕途,超脱于世俗功名之上的心态。司马迁生当汉武帝时代,在这个国力鼎盛、开拓疆土的时代,也正是英雄辈出,士大夫建功立业的时代。时势所趋,青年时的司马迁也如同时代的士大夫一样,走着一条读书做官,建功名于世的人生之路,他大约25岁时就“仕为郎中”。在汉代官僚系统中,郎中一职虽不过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的宫廷侍卫官,但因为亲近皇帝,时常侍从皇帝出巡,常有机会由“内廷”外调,得为“长吏”,因此成为许多官宦子弟追求仕进的捷径。年轻的司马迁也很得意于“出入周卫之中”,并很快表现出他的才干,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在元鼎六年曾代表朝廷“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11)元封三年,他终于由内廷外调,继父职为太史令,从而真正侧身“卿大夫”之列了。正式步入仕途的司马迁,更加热心于功名事业,以至于“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12)这时的司马迁,不仅自己在仕途上锐意进取,还写信劝隐居的朋友挚峻出来为朝廷建功,他称赞挚峻“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荷累其名,固己贵矣。”(13)但绝不赞成那种“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对挚峻宁为山隐士不肯出来做官的作法大不以为然,从中可见当时司马迁热心功名的心态。
    及至出狱之后,司马迁对世俗功名的态度发生根本的变化。他虽已“身亏不用”,但汉武帝仍然任命他为中书令,“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14)这比“秩六百石”的太史令可谓位高禄重了。但是,大劫之余的司马迁却自认中书令一职不过“为扫除之隶”、“闺阁之臣”,并不以这个“尊宠任责”的职位为荣,他虽无法拒绝汉武帝的“宠任”,但行事无非奉命而已,再也没有从前那般主动、热心了,过着一种“隐于朝廷”的官宦生活。他的这种“应世”态度曾引起朋友任安的不满,写信给司马迁“责以古贤臣之义”,并“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面对朋友好心的诘难,司马迁只以“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15)为托辞,来表明自己无意仕进,甘心寂寞的淡泊心迹。
    他的这一人生观变化还体现在他对“史官”一职的认识上。先前任太史令时,他对自己史官世家及现任职务是颇为自得的,虽然位卑秩轻,但他认为自己担当的是绍周公、孔子之绪业,正历代得失兴亡,品评古今人物的重任,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16)一副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豪迈之气,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出狱之后,惨痛的经历使他得以重新审视“史官”的现实地位,从而认识到:“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流俗之所轻也。”(17)这一认识的变化正是他厌恶世俗功名、绝意仕进的心理动因。
    在经历了从热衷仕进到“隐于朝廷”的心态转换之后,司马迁虽然泯灭了追求世俗功名之念,但他并没有由此否定人生、走向颓废和避世之途,而是重新标定自己的人生方向,重建人生价值观。他以古代遭厄之士的人生追求激励自己:“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8)从中吸取到一种超脱于命运之上的精神力量。因此,他能勇敢地面对世俗的眼光和自己悲惨的处境,将余生寄托于著史的事业上,以舒其心中之郁结。正如他的自诉之言:他之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19)尤其是在对“史官”地位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他执着于著史的目的决不再是求取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将它作为一项不朽的人生事业,来实现对肉体死亡的超越,所以,他在写完之后说:“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赏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20)
    司马迁在遭李陵之祸后的“破悟”,既是他在逆境中求生的人格自觉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发现,力图以著书立言求得不朽来洗刷耻辱,重新搏得人格尊严的追求,更是他在对死亡问题的沉重思索之后,为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对死亡超越的人生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