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唐代“竹马”风俗考略(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 李晖 参加讨论

四、唐以后,“竹马”演变和发展成“竹马戏”、“竹马舞”、“竹马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各民族中广泛流行,成为中华民族艺林的一束鲜花
    唐朝以后,儿童的“竹马”之戏在传承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演变。这种“演变”的趋向,一是“竹马”游戏本身逐渐地复杂化;二是“竹马”形式日益艺术化,走向戏剧化。
    宋代时“竹马”之戏,除了原始的那种胯下一根竹竿或木棍的形式外,已经出现以竹篾制扎,以纸糊成的“马头”,有鼻有眼、有耳有鬃,但没有马身。骑“马”的儿童,脖子上系一带子,带下栓住“马头”。后面再接上一根长有绿叶的长竹,象征“马身”。游戏时,儿童马鞭高扬,胯下之“马”摇着绿色竹尾,随着骑者脚步狂奔。这正是唐人李贺“竹马梢梢摇绿尾”的写照与进化。此类形象,在今天收藏的宋代文物陶枕“竹马图”中,有着完整而完美的体现。
    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说当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元夕舞队中,已出现“男女竹马”。[12]这不仅说明“竹马”艺术化的演进,也说明宋朝时打破了唐朝人那种男孩“骑竹马”、女娃“弄青梅”的模式。“竹马”由男孩独有,变为男女共有。同时,宋代的词调中出现了《竹马子》调,南曲里也有了《竹马儿》曲。从宋人范成大“转影骑纵横”(《上元诗》)、姜夔“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观灯口号》)诗句中,可知此时“竹马”不仅进入戏剧,而且盛行了“竹马灯”艺术。
    但是,无论是南北两宋,抑或辽金两朝,文人在诗中对“竹马”的记述与描绘,已完全无法与唐代时期的“竹马”诗章相比拟。宋人诗中写“竹马”的,著名的大概要数苏轼熙宁七年(1074年)的那首《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了:
    堆盘红楼细茵陈,巧与椒花两斗新。
    竹马异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
    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13]
    诗中“竹马异时宁信老”之句,似是唐人白居易“一见竹马戏,每思童騃时”情感诗句的翻版。金人写及“竹马”的诗歌,最有名的当属元好问的那首《寄女严》。从该诗中“竹马几时迎阿姨,五更教诵木兰篇”两句中,可说明在金人统治下的北部中国,女儿童享有“竹马”之戏的自由。“竹马”诗的衰退,从一个侧面窥探出是在于国家的不统一和国力的不强大。
    元明时期,“竹马”艺术化、戏剧化的进程加快。有人考证:元明时期演剧,必须“用竹马上下场”,而此时“竹马”变化较大,“并不如儿戏之简单,胯下一竿而已”了。[14]像元代杂剧中,凡以战争为题材的戏剧,都离不开“竹马”这一道具,像《追韩信》、《霍光鬼谏》等剧,“常常见到‘踏竹马’、‘骑竹马上’等舞台提示。 ”[ 3] (P560)
    元朝末年,还出现了极带政治色彩的“竹马”传说故事:贫穷落魄的朱元璋,儿童时就引起统治者的注意,视其为灭元人物。一天,卜卦者告知守濠州城(今安徽凤阳境)城门的元兵说,今天上午有一头顶绿伞、手捧玉印、胯枣红马的人入城,得捕之。中午已过,守城门兵汇报没见到此人,说只有一个七八岁男孩,头顶绿荷叶,手托方豆腐,胯下一根枣木棍,被一群小孩簇拥着穿过城门。卜卦者十分懊丧地说,就是这个人。至今这个故事,仍在凤阳地区、江淮大地广为流传。(注:此故事已录入《朱元璋的故事》。)凤阳人的朱元璋成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后,同属安徽境内的徽州人,即把这个故事,衍化为“童戏图”。明代徽州的制墨名家方于鲁,再以此图创造出“九子墨”。图案中以“竹马”为主体,此“马”除头似真马形象之外,后面仅是一横竹,竹两端各有一轮,形似小车,童男马鞭高扬,身后有小儿手举绿色荷叶代之帷盖,前有另一小儿肩扛小旗,并有锣、鼓,显示出一种特殊的尊崇而又幼稚可笑的景象。这种明代“竹马”图案的“九子墨”,已作为珍贵文物,为安徽省博物馆所收藏。[15]
    至清代与民国,无论是东北、西北,还是东南、西南;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不在盛行“竹马”儿戏中对其加以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用篾扎纸糊的马,分前后两部分,内空燃烛,绑在小孩前后腰间作骑马状”的“竹马戏”,这种戏,“多的有戏剧十几出,人物上百人。”[16]清初,“竹马戏”已做为独立的剧种活跃于舞台。这种民间称作“跑竹马”、“竹马灯”、“竹马舞”的戏剧,名目繁多,万紫千红。
    而且,这种“竹马”儿戏发展起来的剧种,又与各地方的传统戏剧形式相融合。比如陕北的“竹马”戏,是以秧歌的形式出现;[17]广西的柳州一带的“竹马戏”,是与“龙灯舞”、“旱船舞”相结合[18];皖南地区兴办的“跑马灯会”(又称“竹马灯会”),戏中的“跨马”者,“仿照戏剧装扮成历史故事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岳家军’、‘杨家将’等,间有手持‘令旗’的徒步士卒”,而且还配有“持灯笼者和两班锣鼓,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近百人”;[19](P633)而中州河南省的“竹马戏”,又是与“狮子、高跷、大鼓、高台……旱船、龙灯、耍大头和尚、扑蝴蝶和吹奏乐等等”,共同组成“赛社火”场景。[20]同时,它还与中国传统民间节日相结合,以春节、元宵节表演为最多。这就更增加了“竹马戏”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