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国上下共庆建国四十周年之际,一部巨型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导论卷正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多年辛勤探索中国历史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二卷,除导论卷与远古时代卷各为一册外,其余各卷均为四册,全书共计四十二册,总字数约为一千二百万左右。单就全书的份量而言,可以说是我国史坛迄今为止卷帙最大和字数最多的一部《中国通史》。随着导论卷的出版,其他各卷也将相继问世。可以预见,此书的问世,将会在中国史坛乃至国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该书将不仅以其卷帙的浩大著称,更将以其内容的丰富、编写体裁的创新、学术见解的独到精深展现在人们面前。本书的第一卷,即导论卷,是全书总纲。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撰写全书的指导思想的阐发,编写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史学体裁的探索及其特征,作为一部多卷本《中国通史》所应当包括的内容的探讨,有关历史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中国历史的研究与撰述的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长期以来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所获得的整体认识、理论探讨、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明确地阐述了白寿彝先生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因此,导论卷实为全书的纲领,对撰写全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与作用。在这里,我仅就导论卷的特征初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第一,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导向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使在此之前的仅仅收集了未加分析的事实和仅仅描述了历史过程个别方面的历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去研究和撰述中国历史,是其具有科学性的根本前提。白老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就在于此,而且集中表现在此书的导论卷。他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我国古代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又能避免教条式地套用马列主义词句,便以《导论》的形式,把研究和撰述中国历史所必须解决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集中予以阐发,并置于全书首卷,作为必须贯彻于全书的指导思想。这样做的本身,就是突出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集中表现。 《导论》卷在阐发关于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问题、关于人的因素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关于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问题、关于国家和法的问题以及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等等问题时,既有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深入阐述,又有中国历代史家对相应理论问题的认识,还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探索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论断。从而既体现了同一理论问题在认识史上的发展过程,又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认识史上的新阶段,还使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中国历史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导论》在论述历史发展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问题时,首先考察了中国古代史家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及其理论发展过程;接着又说明了西方学者对历史发展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的理论认识,并指出其局限性所在;再次,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二者关系的系统阐发;最后,才讲到中国的地理条件特征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对其他理论问题的论述,也大都如此。这样的有血有肉的理论阐述,既避免了教条式的和纯概念化的空洞理论叙述,又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因此,这不能不是《导论》卷的最大特点和成就之一。 第二,《导论》卷集中论述了研究与撰述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给人们以多方面的深刻的启迪。 撰写一部多卷本《中国通史》,既是史学研究本身的发展所必需的,又是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今天处在世界强国、大国的地位所必要的。当然,这远不是白寿彝先生主编此书的全部目的。他的目的,还在于正确地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多层次地反映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丰富内涵,从而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中国的现实,并科学地观察中国的未来。 为了能实现他的上述目的与任务,在《导论》卷里,把研究中国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凡加引号的字句,均引自《导论》,下同,不再注明)的问题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在这里他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贯彻于整个篇章,而且总结了我国古代民族史撰述的优良传统和发展过程,还发现了我国古代史家早就重视了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民族重新组合的事实,为我们今天撰写多民族历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他又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今天中国民族分布的状况,就这样把我国历史上的多民族与今天的多民族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最后,便落脚到如何撰写统一的多民族历史著作问题,要求作到摆脱历史上皇朝疆域的圈子,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为研究的空间;既要注意疆域问题同祖国各族人民的密切关系,也要注意到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历史关系。这样,将不仅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也有助于中国同邻国的和睦相处,还如实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实际状况,把中国历史著作的科学性与服务于当前伟大祖国事业的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