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殷人尚白”问题试证(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殷都学刊》 朱桢 参加讨论

裘锡圭在其文中列举了下辞并加以分析,也提出了问题:“己亥卜,□(王?):子白羌毓(育),不□(其?)白。(京津2064,合3410)‘子白羌’疑指商王之子所‘幸’的白皮肤的羌族女子……上辞可能是在‘子白羌’即将生育时卜问所生之子的肤色是否白色的卜辞……如果上面的解释大致不误的话,白羌究竟属于古代哪一个种族,殷王室血统中是否可能含有少量白种人的成分,都是可以研究的问题”(17)以上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上古民族的种属问题。
    1934年底到1935年底,考古学家们在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了殷代祭祀坑中的370多具人体头骨(现藏中国台北)。这为人类学家研究殷代人种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对这些被杀祭的人牲,或认为是奴隶,或认为是战俘。除大陆学者韩康信、潘其凤认为殷代民族体质仍是单元系而非异种系(18)外,中外学者大都认为这些头骨所代表的族群是异种系。如李济(19)杨希枚(20)等都曾测量、类比分出组种而持异种系说。美国学者孔恩(C·S·Coon)也认为殷代祭祀坑头骨属多元族群,白种、黄种、黄白混血种或至今难以确定种系等。这结头骨类型中有长颅型的现代华北人种,有宽颅型的类蒙古型,也有北欧人种型。(21)美国当代体质人类学权威豪威尔士(Howells,W·W)据此更进一步论证:“欧洲也还不是白种人唯一的家园。……俄罗斯和中亚也是老白种的领域……东亚,正如虾夷人显示的那样,必然曾一度有过而现在却被蒙古人种(体质)掩没的一种极重要的古老的白种族群。”(22)
    其实,古代文献中已有白种人出现的端倪,如《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披发而肤色白皙,自然是白种人无疑了。考古发掘中也有可辅证的材料,如1985年在陕西省扶风召陈村发现一尊高鼻深目的玉雕小人(此物现存召陈村文管处),高鼻深目,也正是白种人的外貌特征。周人将其雕刻成小俑,说明此种白人已与殷王朝西部民族关系密切。因此有些学者推断:在殷周时期,诞生成长于中亚的一支白种人(伊兰族?)游牧民族曾游牧到中国的陕、甘北部一带,通过鬼方、羌方等周边民族与中原政权发生关系;或曾经由黄河上、中游及蒙古高原地带深入中原地区,与殷王朝发生直接联系,在河南境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23)
    由此再回过头来看看卜辞中用白人为牲之辞。可知所用“白人”、“白羌”当是指白色皮肤的白种人。他们所居之地在卜辞中称“白”,他们所代表的部族也名“白”。“白羌”或是“白种人”与羌人的混血种,或是殷人心目中已把“白人”当作羌人的一种,皆是由其肤色白皙而定部落、种属之名。白种人与中原王朝的商民族发生战争,于是,殷人把在战争中俘获的白种人作为祭祀神灵的人牲。由此也可推知,卜辞中“子白羌育”和“妇白”当指商王室求取于白种部族的美女为诸妇者。裘氏所疑殷王室血统中有白种成分是有道理的。除白色人种外,当时边境游牧部族中肯定还有其他异色人种,如黑色人种。(24)。而殷人不及其他,只在卜辞中提及白种人,记载与白色人种的交往情况,也当是“殷人尚白”观念在其行为中的表现。
    (四)卜辞中白色猎物的象征
    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可以做为“殷人尚白”观念存在证据的,不仅表现在殷人用牲尚白上,而且也反映在商王的悠游田猎上。
    甲骨文中关于田猎的活动,多有学者论之。不管田猎的性质是农业上的肥田手段,还是军事的操练演习,它的直接结果都是获得许多猎物,如象、虎、鹿、麋、狐(狼?)、等。在对这些猎获物的占卜或记载时,一般不指明其毛色,而确定记其毛色的也只有白色,如“白鹿”、“白麋”、“白狐”等,如:
    壬申卜,贞:王曰,惟往来亡灾?获白鹿一,狐一。(前2·29·3)
    其惟白麋逐? (粹958)
    …王卜贞:惟往[来]亡灾?获鹿…麋二、白狐一。(粹956)
    在九月,唯王…祀彤日,王田盂于卧,获白兕。(甲3976)
    辛巳王…武…麓,获白兕,丁酉… (佚)477
    这些在狩猎中擒获的白色猎物,在喜欢白颜色的商人(商王)看来,当是一种很高兴的吉利事故要格外标出其毛色。
    三、商代考古中常见器物色泽与“尚白”观念
    (一)青铜器色泽
    商人在祭祀中重视白牲,那么对祭器有没有同样的要求呢?
    我们知道,商代用于祭祀的礼器主要是青铜器,如鼎、盘、彝、尊、壶、敦、簋等。这些虽也可看作是食器,如盛食器、盛水器、酒器等,但于祭祀之时,这些东西都用作隆重典雅的祭器,祭祀完毕后,贵族们可能据此类器物而分享祭品。今天看来,青铜器是铜绿色,那是因为埋藏几千年的青铜器表中铜与地下水分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铜而产生的颜色变化,因氧化使铜变成青绿色,故称“青铜”。但并不因为青铜原色已成“青灰色”才称青铜(25)。那么它们的原色当是什么样的呢?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有时也加一些铅)。马承源认为,“加锡的目的不仅在于使液态青铜流动性好,成品光泽亦佳,耐腐蚀性大大优于红铜(纯铜)”,而且“加锡的合金有较高的硬度和光亮的色泽。”(26)马氏没有明言锡能使青铜器变成什么样的色泽。我曾经就此问题询问一位原学钢铁冶炼的化学系博士生,他说:“加锡不仅增加硬度,增加耐腐蚀性,而且也能使其发生色变,由铜的红、铅的黑而变成银白色,加锡越多,白色越亮。”当然,加锡量也有一定的限度,不然合金会变脆、可塑性差。(27)
    由此可推知,青铜器的原色(商代刚铸好时及日常运用时的颜色)当是白色,加锡少者或呈青白色、灰白色。从先秦科技著作《考工记》中的记载中可以证明:“凡铸金之状,金(指铜)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然后可铸也。”这也可以从殷墟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被氧化尚保留原色而得到佐证,如:侯家庄第一○○五号大墓出土一青铜镜,由于有丝织物痕迹残存,知原来存放墓中时是用丝织物包裹着收藏的。所以虽然青铜镜的大部分已被铜绿所掩,但在边缘处尚留存一块平滑光亮的“白铜色”面。(28)
    可以推想,当时的青铜礼器(当然其他青铜器也都如此)都是白色的。由于是祭祀重器,当有专人经常看护、摩擦,因此,摆在那里银光闪闪;以之祭祀时,白器盛白牲,配套合适,很能形成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更能体现“殷人尚白”的传统及对祖先的尊崇敬慕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