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1911年间清朝官员在东南亚的活动(3)
二 东南亚地区是华侨较为集中的地区,人数众多。东南亚的华侨社会,革命派异常活跃,是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的重要战场。孙中山多次到过东南亚,革命派对广大华侨有很大的影响力。广大华侨从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从1905年7月到1908年4月,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同盟会在华南沿海沿边地区连续发动6次武装起义。清朝政府还通过外交途径,要求英、法殖民当局把孙中山从新加坡、河内驱逐出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清朝政府把官员和军舰派到东南亚地区活动,到底是为了什么?清朝政府招商办实业,需要华侨支持,不得不在“抚慰”华侨,保护华侨方面有所行动,但又害怕华侨接受革命思想,便千方百计使华侨免受“邪说”的影响,看来只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官员在东南亚的活动。 1907年4月10日,北洋大臣袁世凯会同南洋大臣端方电奏,请派军舰到东南亚地区巡历,以保护华侨。4月12日,军机处电复,此事已得到清朝政府允准。4月28日,袁世凯电告外务部,已选派海筹、海容两舰“连樯前赴南洋各岛,由何管带督率,以资联络”。袁世凯特别说明,已向游击蔡廷干面授机宜,要他附舰前往。(注:外务部档:《北洋大臣袁世凯奏为已派两兵舰前往新加坡等处巡历事致外务部咨》,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1907年4月28日)。) 5月中旬,海筹、海容两舰由上海启程,先到香港。5月22日,潮州黄岗起义爆发。两广总督周馥征得袁世凯的同意,把两舰调到汕头、厦门一带海域巡查。黄岗起义被镇压以后,这两艘军舰才启程前往西贡。海筹、海容舰在西贡只停留9天,因台风季节临近,返航上海。 两舰出航之前,袁世凯对游击蔡廷干面授机宜。蔡廷干到西贡之后,又干了些什么?我们从1907年8月16日袁世凯致外务部的电文中可以看出问题。电文中用了不少文字形容西贡华侨欢迎海筹、海容舰南巡的热烈场面,同时也道出了清廷派遣蔡廷干附舰出巡的用意。电文中说:“该处华侨久栖异域,睹中国兵舰之南来,遥望龙旗,欢声雷动。中外观者如堵,咸称中国自开海禁以来难得之盛事。该处法官亦照料甚周,备形辑睦。该两船驻泊西贡九日,全埠华商送迎宴会,尽敬竭诚,并由委员蔡廷干迭次演说,宣布朝廷德意,慰其爱国之诚,勉以同舟共济之义。该埠侨民欣感交集,且详询中国立宪之事,莫不额手称庆,共祝圣明,同呼万岁。察其向国情殷,忠爱之色露于言表,尚不致为邪说所惑。”(注:外务部档:《北洋大臣袁世凯为派兵舰先往新加坡等地巡历事奏片》,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八日(1907年8月16日)。)很明显,在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大论战的时候,清朝政府派军舰到东南亚地区去,表面上在做护侨文章,实质上是要和革命派争夺群众,使华侨“不致为邪说所惑”。 惠州七女湖起义之后不久,1907年8月,农工商部又奏派杨士琦前往东南亚各地考察,立即得到清廷允准。8月24日,慈禧发下谕旨:“南洋各埠,华侨居多,类以商业,自谋生聚。现在商会渐次成立,朝廷时深注念,甚为嘉许。著派杨士琦前往各该埠考察情形,剀切宣布德意,优加抚慰。如有慨集巨资,回华振兴大宗商务者,除从优予以爵赏外,定饬地方官妥为保护,以重实业而惠侨民。”(注:外务部档:《农工商部为派员考察南洋华侨一折录旨钦遵事致外务部咨呈》,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六日(1907年8月24日)。) 1907年9月5日,杨士琦就前往南洋考察一事上奏:“窃帷南洋各岛,多系英、法、美、荷等国领土,闽粤两省华民侨寓者不下数百万人。虽或置田宅,长子孙,而衣冠礼俗仍守华风,忠爱之忱,海天不隔。近年各埠商会渐次成立,其载货回国兴办各项实业颇不乏人。观民心固结之深,益钦圣泽涵濡之远。兹复钦奉懿旨,派臣前往各埠考察情形,优加抚慰,并悬爵赏以为奖劝。纶音远播,中外同钦。”(注:外务部档:《杨士琦奏考察南洋华侨商业酌带司员折》,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1907年9月5日)。)杨士琦对清廷派他前往南洋考察的用意心领神会,除了带领工务司员外郎柏锐、农务司主事杨寿楠等随员出发外,还特意带上曾经到过西贡的游击蔡廷干。(注:外务部档:《考察南洋商务大臣杨士琦放洋日期奏稿抄件》,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九日(1907年10月25日)。) 1907年10月26日,杨士琦一行乘海容、海圻号军舰从上海启程。11日3日抵达槟榔屿,11月9日他向清廷报告:“该埠为南洋孔道、商会、学堂组织完备,惟五方杂处,与新加坡情形略同。经此次抚慰后,朝廷威德深入人心,邪说诐词不攻自戢。计自沪放洋……所至水陆商埠共十四处,无不欢迎恐后,复谆谆以斗邪说,正人心,广教育,兴实业相劝勉。”(注:宫中档案,电报类:《考察南洋商务大臣杨士琦为抵槟榔屿讲演慰问华侨情形电》,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四日(1907年11月9日)。)12月5日,杨士琦一行抵达新加坡。12月11日,他又向清廷报告说:“新州为南洋枢纽,商会设立最先,规制之善,权力之雄,为各埠冠。学堂恪遵学部定章,注重中国文字,宗旨纯正。惟五方杂处,良莠不齐,与内地上海相似。至商会成立,渐讲爱戴君亲之义。复经连日演说,该商民等深感朝廷慰问之殷及农工商部提倡之力,情意甚戢,颇能坚持定见,力拒邪说。英官外交极洽。”(注:宫中档案,电报类:《收考察南洋商务大臣杨士琦来电抵新加坡事》,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七日(1907年12月11日)。)事实说明,清廷十分关注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把革命派的主张视为“邪说”。杨士琦一行在东南亚各地遍访中华商会和学堂,在“抚慰”华侨的过程中,念念不忘要在各地发表演说,以“斗邪说”和“拒邪说”,企图阻止革命思想在东南亚华侨社会的传播。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