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李伯重 参加讨论

(91)参阅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第250页。
    (92)康熙《(吴郡)甫里志》(抄本)卷首程大复序:“去[县]治西南三十余里,见灯火万家,云树苍茫,市廛杂,拟于邑,意即震川集中所称甫里者欤?询之从者,果然”。《公呈汤抚院稿》:“烟火万家”卷1地里:“镇以蕞尔,兼隶长、昆仑[按:仑字衍],其形如上字,计其户则逾万家……甫里民廛占中市暨西栅、南栅得十之七八,六直民廛占东栅,得十之二三。居民万户,近复倍之”。因此可知,上面提到的居民,都是镇上居民。依照最末一条,其数在1-2万户之间。
    (93)吴建华使用刘石吉关于明清江南市镇数量的统计和江南各府的面积,计算出江南各府及江南全地区的市镇密度(吴氏称之为“市镇率”)。其中,苏州府的市镇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404个,在江南八府一州中名列第三,仅次于松江府(721个)和太仓州(585个),而大大高于江南全地区(286个)(转引自王卫平:《明清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刊于《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可惜的是,吴氏所用的市镇总数似乎是整个明清时期(1368-1911)内曾经出现过的江南市镇的总数,因此从该计算结果无法看到市镇密度的时间变化特点。姑不论此,从这个结果也可见苏州府市镇密度在江南处于高水平。而在苏州府属县中,吴、长、元三县的市镇密度又属于最高者之列。
    (94)大体而言,在这三个世纪中,吴江县与吴、长、元三县在城市化水平方面处于相似的地位。首先,在人口密度方面,吴江县与吴、长、元三县相近,道光时都为每平方公里1,540人左右。其次,就市镇数量来看,吴江在正德时有市镇7个(镇4,市3);嘉靖时有市镇14个(镇4,市10);康熙时有市镇17(镇7,市10);乾隆及道光时有市镇16个(镇6,市10。吴江、震泽合计)。而吴县在正德时有市镇6个(镇5,市1),崇桢时有市镇7个(镇1,市6),清代中期(乾隆至道光)有市镇8个(镇6,市2);长洲、元和两县的市镇,明代中期(正德)和后期(隆庆)为9个(镇4,市5),清代中期(乾隆至道光)为17个(长洲镇5,市3;元和镇7,市2)。从市的数量来看,吴江比吴、长、元三县中任何一县都多;但是从镇的数量来看,吴江县与吴县相同,略多于长洲县而少于元和县。一般而言,镇的规模比市大,人口也比市多(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第103页)。因此总的来说,吴江县的市镇人口可能多于吴、长、元三县中的任何一县的市镇人口,但不会多出很多。此外,吴江县虽有相当数量的居民生在县城,但其数不大。弘治《吴江县志》卷2说县城及其郊区,“民生富庶,城内外接拣而居者烟火万家”。据此似乎居民数量不少。但是据曹树基估计,明初吴江县城人口仅为1万人左右(见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324页)。到清代,据乾隆《吴江县志》的数字,吴江、震泽两县“县市”人口为2,000户(参阅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市镇之数量分析》)。按一户5人计,也仅有10,000人。因此除去府城人口后的吴、长、元三县的城市化水平可能低于吴江,但也仅只是略低而已。
    (95)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414页。明代后期江南人口总数约为2,000万,其中城镇人口总数约为300万。在城镇人口中,苏、杭、宁三大城市人口总数约为150万。因此三大城市之外的城镇人口约为150万,占其时除去三大城市后江南人口总数(1,700万)的8.8%。
    (96)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324、325页。
    (97)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市镇之数量分析》。
    (98)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310页。
    (99)江南的人口总数,在1400年前后约为1,400万,1620年前后约2,000万(见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396-397页)。
    (100)正式居民297万,加上外来人口,总数应在300万以上。
    (101)这里所说的外来人口,不仅包括来自较远地区的人口,而且也包括来自附近农村地区的人口。
    (102)康熙五十九年《长洲吴县踹匠条约碑》(收于《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586页)。
    (103)康熙三十二年《永禁踹匠齐行增价碑》(收于《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55页)。
    (104)《雍正朱批谕旨》卷200雍正元年四月五日苏州织造胡凤huī奏。
    (105)洪焕椿:《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37页。
    (106)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107)郑若曾:《苏松浮赋》(收于同氏《郑开阳杂著》)。
    (108)乾隆《吴县志》卷8市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