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李伯重 参加讨论

由于府城内外各种建筑物大量增加,建筑用地日渐减少,因此民居侵占城内河道以及居民抛弃垃圾废物导致河道淤塞现象也日愈严重。这一点,崇祯3年吴县知县陈文瑞在浚县前河时已说得很清楚:“河形尽被居民填占盖房,一遇淫潦,[县]治前如沼”(70)。乾隆11年以后约有半个世纪未曾浚河,“遂多叠屋营构,跨越侵逼,且烟火稠密,秽滞陈因”,因而“所谓四经三纬之水道,淤塞过半,其他小港断流,有遂成平陆者”(71)。有鉴于此,明清苏州当局多次疏浚河道。据王卫平统计,在明弘治6年(1493)至崇祯3年(1630)的137年中,共疏浚城内河4次(弘治6年、万历34年及45年、崇祯3年);而在清康熙48年(1709)至道光5年(1825)的116年中,共疏浚7次(康熙48年及61年、雍正6年、乾隆4年及11年、嘉庆2年、道光5年)(72)。换言之,在明代中后期大约34年疏浚一次,而在清代前中期则大约17年就要疏浚一次,即两次疏浚之间的间隔时间缩短了一半。但是尽管如此,苏州城内河道的淤塞依然在加速。据张英霖统计,明末清初苏州城内水道长度为87-92公里,但到了清代大量淤塞,湮塞者多达25公里(73)。这个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府城内建筑物密度的增加和建筑空地的锐减。这种锐减的实质,乃是城墙之内的“内部边疆”(inner frontier)的消除。这也充分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府城的建筑密度有明显的增加。
    (二)郊区市镇的地域变化
    苏州郊区市镇数量,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内变化很大。市镇总数,据樊树志统计,从正德时的14个增至乾隆时的26个(74)。兹将这些市镇及其与府城之间的距离罗列如下:明代中期已有者:
    1、月城市--阊门内外
    2、横塘镇--府城西南13里
    3、新郭镇--府城西南15里
    4、横金镇--府城西南30里
    5、木渎镇--府城西南30里
    6、光福镇--府城西南50里
    7、社下镇--府城西南110里
    8、黄埭市--府城北40里
    9、相城市--府城东北40里
    10、王墓市--府城东20里(又名五墓市)
    11、尹山市--府城东南20里
    12、甫里镇--府城东40里(又名甪重镇)
    13、陈墓镇--府城东南55里
    14、许市镇(又名浒墅镇)--府城西北25里
    (其中甫里系长洲与昆山两县合治)
    清代中期新增者:
    15、枫桥市--阊门外西7里
    16、唐浦镇--府城东22里
    17,陆墓镇--府城北80里
    18、金墅镇--府城西北40里
    19、望亭镇--府城西北45里
    20、蠡口镇--府城北18里
    21、唯亭镇--府城东35里
    22、周庄镇--府城东南70里
    23、章练塘镇--府城东80里
    24、新郭镇--府城西南15里
    25、韩镇--府城郊南二十六都
    26、徐庄镇--府城郊上十七都
    (其中章练塘镇系长洲、吴江、青浦三县合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