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传统帝制社会里,即使像康熙这样的强势君主,都没有意图和兴趣,构建一套新的哲学和思想系统,取代现存的政治观念和社会规范。相反,他们总是依靠现有的理论和观念维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由于这些理论产生于不同环境,不能完全满足专制皇权的政治需要,后者虽然口头上对之尊崇有加,但并没有真正的兴趣用之控制和改造思想文化。相反,他们倒愿意在维护统治的大前提下,通过容纳不同流派的争鸣和发展,来稳定自己对学术文化思想世界的控制。因此,他们对社会文化的控制与20世纪极权主义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留给民间思想和不同声音的空间更为广阔和宽容。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子升配案,及其前后康熙皇帝诸多彼此复杂对立的政治文化政策,其中间的逻辑和理路,就变得清晰可辨。 然而,钱穆、葛兆光诸先生在解释康熙时代文化控制时,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对于20世纪极权主义的高度警觉和强烈憎恶,使得他们在研究康熙时代官方文化政策时,更容易看到二者的相似点,而忽略了这二者的巨大差异,结果就把康熙看作一个20世纪式全能主义统治者,又因为康熙的文字上和口头上对理学的崇尚,就认为理学随着全能化的皇权的提倡扩散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当日中国朝野士大夫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和环境。这种叙事,自有叙事者生命历程中艰难苦痛体验的基础,这种阙失,从20世纪中国社会悲欢离合的历史沧桑中,自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用20世纪的问题经验思考解释18世纪的历史,终归是历史研究应当避免的方式。 如何切除20世纪极权主义阴影的限制,从18世纪的脉络,探讨当时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世界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掘的学术天地。 本文初稿完成后,曾于2013年11月在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林庆彰教授主持的台湾经学研讨会会上宣读,这里就会议评论人、黄进兴、林庆彰、董建中诸先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匿名审稿人提供的宝贵建议和批评,谨致谢忱。有关孔庙祭祀及其在明清时代的演变,详参黄进兴先生的经典论述:《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彭珍凤:《先贤先儒从祀孔庙东西两庑之探讨:兼正台湾孔庙东西两庑奉祀先贤先儒之错讹》,《台湾文献》1982年33卷3期,第53-116页;Thomas A Wilson.“Sacrifice and the Imperial Cult of Confucius”.History of Religions,2002,(03):pp.251-287;朱鸿林:《儒者从祀孔庙的学术与政治问题》,见清华大学历史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清华历史讲堂续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336-355页;常贵想:《清代前期祀孔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吴静芳:《明嘉靖朝孔庙祀典改制考析》,《成大历史学报》2006年第31期,第113-152页;董喜宁:《孔庙祭祀研究》,湖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房伟:《文庙祀典及其社会功用:以从祀贤儒为中心的考察》,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①关于明代孔庙祭祀的典制,详参《明会典》(齐鲁书社《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一。有关朱熹的配祀位置,见该卷第27b页。 ②详参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2-293页;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十一章第一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郭松义等:《清代全史》第三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0页;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1-395页。 ③李清植编:《文贞公年谱》(道光九年《榕村全书》本),康熙五十一年秋七月条。 ④《康熙实录》卷二四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丁巳条。 ⑤《大清会典事例》(光绪纂修本)卷四三六,先师庙制。乾隆本《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八二,第38a页)仅提到此事,但没有收录有关谕旨。 ⑥《康熙起居注》现分别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关康熙五十一年的记载,见台湾“故宫博物院”和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朝起居注册·康熙朝》第二十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11217-11219页。此条材料承董建中教授惠示,谨致谢意。 ⑦关于李光地,学术界,如前引钱穆、戴逸等人著作一向评介不高,但是,从1990年代起,不少学者又给予较肯定的评价,代表性的观点详参杨国祯等编:《李光地研究:纪念李光地诞生350周年学术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方小飞:《李光地理学思想研究》,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西方有关李光地的最新成果,见On-Cho Ng,Cheng-Zhu Confucianism in the Early Qing:Li Guangdi(1642-1718)and Qing Learning,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 ⑧时下论者多二者并用。如林铁钧、史松主编:《清史编年》康熙朝卷(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83页,就同时援引实录和李光地的说法,未提及两者抵牾之处。 ⑨王礼主修:《台湾县志》卷六,《典礼志·升配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