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经学与汉代的制度建设(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 张涛 袁法周 参加讨论

(二)重农政策的经学色彩
    我国最早系统地提出重农主张和重本抑末理论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尤其是在秦国和统一后的秦朝,法家学说居于统治思想地位,因而“上农除末”的重农政策也得到较好推行。入汉以后,法家学说遭到贬斥,儒家经学的势力在悄悄增长,治经儒生也开始直接参与政府的重大决策,他们从最高统治集团的现实利益出发,对整个社会作宏观审视,进而进行一些调整、改造,吸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包括重农的思想理论。
    最早吸收法家思想,提出重农抑商系统理论的治经儒生是贾谊。他曾上书文帝“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文帝“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1](《食货志》),并下诏:“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2](《孝文本纪》)到了武帝时期,董仲舒曾进言:“《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1](《食货志》)他直接从儒家经义出发,阐述了重农的思想理论。此后,重农思想几乎成了儒家经学的专利,连统治者出台各种重农政策时,也往往要称述经义以为依据。如成帝曾下诏:“夫《洪范》八政,以食为首,斯诚家给刑错之本也。先帝劭农,薄其租税,宠其强力,令与孝弟同科。间者民弥惰怠,乡本者少,趋末者众,将何以矫之?方东作时,其令二千石勉劝农桑,出入阡陌,致劳来之。《书》不云乎:‘服田力啬,乃亦有秋。’其勖之哉!”[1](《成帝纪》)可见,儒家经学已经与刘汉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发生了密切关联。
    为使重农政策落到实处,刘汉皇朝依据经学理论,对勤于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在经济上给以优惠,并采取假民公田等具体措施,吸引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回归田亩。如章帝曾诏命常山等郡的地方官吏:“《月令》,孟春善相丘陵土地所宜。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6](《章帝纪》)一些出身儒士的清正、明智的地方官吏,也注意依据经学之旨,认真贯彻重农政策。如和帝时黄香为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黄香指出:“《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于是他将园田“悉以赋人,课令耕种”[6](《文苑传》)。这些反映了经学对重农政策的影响。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诏命和劝勉,经学之士的不断呼吁和率先垂范,两汉时期的重农政策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从而加速了农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然而,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贵族、官僚们不可能真正为农民着想,为百姓兴利。一些贪官污吏为获取眼前的一己私利,甚至不会顾及整个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处处竭泽而渔,坑农害农。所以,汉朝的重农政策又难以收到多么好的效果。
    (三)经学之士的抑商主张
    入汉以后,在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之时,经学吸收了法家的抑商主张,以保证重农政策的真正落实,遏止商人势力的过度膨胀,维护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在这个问题上,汉代经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昭宣之前,治经儒生虽然从总体上倾向于抑商,但在一些具体做法上又表现出对商人的让步和放任。元成以后,随着法家学说的普遍沉寂和儒家经学的完全独尊,治经儒生似乎成了重农抑商的独家发言人。官府的抑商主要是限制商人势力的扩大,并非反对关乎民生的一切商业活动。新莽时期,王莽在“劝农桑”的同时,为抑制富商大贾的盘剥,根据《周礼·地官·泉府》有“赊贷”,另一经学著作《乐语》(今佚)有“五均”的记载,在听取刘歆等经学大师的意见后,依照《周易·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之语,下令“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兼并也”[1](《王莽传》),随后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置五均官,其中“司市”、“贾师”、“肆长”等职掌,皆与《周礼》所载相同。东汉时期,政府虽然也曾根据儒家经义下令“禁民二业”,“商者不农”,不准商人占有土地,兼营农业,但在总体上却改变了对商业特别是商人实施的抑制、打击的政策,采取了放任甚至保护的态度,致使商人势力畸形发展,社会风尚骄奢淫靡。到了后期,几乎“举世舍农桑,趋商贾”,“治本者少,浮食者众”[9](《浮侈》)。崔寔、王符、仲长统等清正、明智的经学之士,深感这是民众饥寒、社会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立足于儒家的政治理念,强烈呼吁重农抑商,崇本抑末,遏止商业和商人势力的恶性膨胀。然而此时东汉政权已经日薄西山,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儒家经学也趋于没落,他们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三、救灾活动的理论依据
    (一)经学在救灾活动中的功能
    汉代自武帝以后,救灾活动也与儒家经学发生了密切关联。经学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领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成了统治者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包括救灾问题的理论依据。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首次于救灾诏书中称引经义。这一年,淮南王刘安谋反失败,被祸身亡者达数万人。接着又发生雪灾,大批百姓冻饿而死。武帝为此下诏:“盖君者心也,民犹支体,支体伤则心僭怛。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流货赂,两国接壤,怵于邪说,而造篡弑,此朕之不德。《诗》云:‘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已赦天下,涤除与之更始。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怜愍焉。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1](《武帝纪》)至元鼎二年(前115年),江南地区发生水灾,武帝“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谕告所抵,无令重困”[1](《武帝纪》)。博士专掌经学传授,这次却被派出去视察各地灾情,可见武帝已把经学与救灾问题联系到一起来了。
    昭宣之后,在处理救灾问题时,士大夫们往往把是否符合经义作为重要标准。据《汉书·谷永传》,元延元年(前12年),水灾不断,百姓失业流散,而有些官吏却奏请增加赋税。谷永上疏成帝,批评此举“甚缪经义,逆于民心”[1](《谷永传》)。在救灾活动中,皇帝下诏,大臣上奏,大都称引经书、标榜经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后期。
    我们应该这样看待经学在救灾活动中的功能:一遇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生活无着,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情绪和反抗意识随即增强,社会矛盾变得尖锐起来。于是最高统治者借助经义,显示仁德,表明自己对受灾百姓的哀悯之情,以赢得拥戴和好感,缓和社会矛盾。当然,统治者对广大劳动群众是不可能真正有慈爱之心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