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熊铁基 参加讨论

整理的指导思想、具体原则方法及其慎重的态度,都能够反映出来。其他书录详略不一,整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相同的。
    有些书错乱得比较厉害,他们予以了重新整理,甚至新定书名,例如《战国策书录》云:
    臣向言: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重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后来所见到的《战国策》是刘向等人整理的、定名的。还有其他一些当时杂乱无章的书,也是这样整理的,如《说苑书录》云:
    臣向言: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民间书误。校雠其事类众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谬乱,难分别次序。除去与《新序》重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复)今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新(说)苑》,皆可观。
    这是他对自己的书,重新整理编次。校书工作量是很大的,除上述收集、整理、分类之外,还包括认真的“校雠”等,都是费时费力的细致工作。虽集中了当时一些专门人才如任宏、尹咸、李柱国、杜参、班斿、王龚等人,分工合作,刘向是主持者,辛勤工作了近二十年(从成帝河平三年“校中秘书”开始,直至去世)。
    究竟整理了多少图书?当时整理的《别录》和《七略》均已失传,从根据《七略》编撰的《汉书·艺文志》来看:
    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宾,百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据后来的其他记载,《七略》所记家数还多一点。这里就不必细考了。
    总之,刘向校书时是有依据的,但别择选裁却是他们作的。后来看到和流传的图书,文字、篇章甚至有些书名都是他们定的,几乎所有的图书都经过了他们的认定乃至改造。这是很大的工程,也是很大的贡献。但是,后世看到的群经诸子各类图书,包括汉代也包括汉代以前的,都是刘向他们认可的。他们的思想、水平、原则、方法,我们不能不注意,唐宋以后产生许多辨疑,在一定意义上也正是由于这种整理而产生的。在儒家、经学已占主导地位的当时,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如上引《晏子叙录》所云:“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
    我们研究学术史,一定得重视这一情况。
    (五)东汉诸举措及其意义
    从西汉经过王莽到东汉的政治变化,虽有国家图书的散失“泯尽”(如前所引述),但从朝廷对学术的政策和措施看,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或者可以说是“拨乱反正”,内容多半是作为统治者非做不可的,而且多效仿西汉,其结果或者可以说是“物极必反”。
    整个东汉时期的各重大举措,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所说:光武帝之“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术阙文”,“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凡十四博士”,以及“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等等;明帝之“建三雍”“亲行其礼”,“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还有:
    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济济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再就是前已引的章帝之“大会诸儒於白虎观”“如石渠故事”;和帝之“数幸东观,览阅书林”等等;“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本初元年在梁太后的提倡下“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一直到灵帝时立熹平石经。
    以上情况说明,东汉一朝自始至终都有关注和影响学术发展的各种举措。这些举措我们可以综合作些说明:
    首先,与西汉不同,面对“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一开始就重视了学术的发展,有“拨乱反正”的意义。这说明封建统治阶级已经比较成熟,当然与光武帝之“爱好经术”的个人素质有关,这方面刘邦是不可相比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