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汉持节问题探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张鹤泉 参加讨论

东汉时期,国家使官员持节从事重要的社会活动,这成为当时国家进行统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东汉的这种施治方式无疑是承袭西汉而来的。不过,东汉官员的持节方式和活动与西汉相比,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因而,它又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考察东汉时代的官员持节的诸方面特征不仅可以认识当时持节制度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明确它与西汉持节制度的承袭关系以及对魏晋时期持节制度的影响。尽管前人已经对汉代的持节问题做了一些有意义的考察(注:日本学者大庭修在《秦汉法制史研究》第四篇、第二章《东汉的将军与将军假节》(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5-371页)中,对汉代节的特征、汉代节的形态、节与使者、持节的官职、节与幢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研究。但是,大庭修的研究只侧重于汉代节的形态,也就是节的外在形式。虽然大庭修的研究涉及到西汉、东汉的持节官问题,可是,缺乏从西汉和东汉持节官的联系和差别上来考虑问题。至于对东汉时期的国家授节方式、临时持节官的主要活动及其意义、东汉末年将军持节的变化等问题,大庭修几乎没有作必要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对东汉国家官员持节的深层社会意义,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然而,对汉代的持节活动,特别是对东汉时期持节活动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因而,对东汉持节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所以本文拟对东汉国家授节的方式、固定持节官和临时持节官的设置、临时持节官从事的主要活动及其意义、东汉末年将军持节的变化等问题作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对东汉持节制度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东汉国家授节的方式
    “节”,并不是在东汉时代才出现的。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然而,至东汉时期,节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物的特征更加明显,正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汉官仪》:“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日本学者大庭修认为从西汉宣帝时期到整个东汉时代,节在形制上,几乎没有大的变化[1](p345),大庭修的看法是正确的。“节”在东汉时期形制上的固定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国家向官员授节是经常性的举动。由东汉国家授节的经常化所决定,当时在授节方式上也出现了多样性的特征。以下对东汉国家的授节方式,分别论列之:
    (一)国家以诏令的方式向官员授节
    当时国家通过下诏,向官员授节,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后汉书·皇后纪》:
    (建武)十七年,废皇后郭氏而立贵人。制诏三公曰:“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
    据此可知,光武帝在诏书中,不仅宣布了对皇后的废立,而且,还使大司徒和宗正持节向阴皇后授玺绶。由此来看,皇帝通过诏书,向官员授节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这种以诏令的方式向官员授节,还涉及到皇位的禅代。《后汉书·献帝纪》李贤注引《献帝春秋》:
    (献)帝时召群臣卿士告祠高庙,诏太常张音持节,奉策玺绶,禅位于魏王。乃为坛于繁阳故城,魏王登坛,受皇帝玺绶。
    这说明,在曹魏禅代东汉朝时,其仪式就是通过国家下诏太常,由太常持节来实施的。不仅如此,国家派官员参与诸侯王的丧礼,一般由国家下诏向官员授节,使其处理。例如,楚王刘英因谋反自杀,汉明帝为表示对他的宽容,便“诏遣光禄大夫持节吊祠,赠赗如法,加赐列侯印绶,以诸侯礼葬于泾”[2](《光武十王传》)。国家对有罪的诸侯王尚且如此,对其他的诸侯王在仪式上就更隆重了。另外,在重要大臣的丧葬仪式上,为重要官员加列侯号,也由国家下诏,使官员持节来实现。《后汉书·邓禹传附邓弘传》:“诏大鸿胪持节,即弘殡封子广德为西平侯。”就是一例。在国家任命重要官员时,也是如此。如汉安帝就“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2](《窦融传》)。因此,可以说由国家下诏使官员持节,显然多与处理国家的重大事务有关。
    (二)国家派遣官员从事重要的活动而向其授节
    这种授节方式,不需要国家下诏令,只是使官员明确要实行的事务后,就向所委派的官员授节。《后汉书·王霸传》:“(建武)五年春,帝使太中大夫持节拜霸为讨虏将军。”又《后汉书·马援传》:“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谥授曰忠成侯。”在这些记载中,都没有提到国家下诏的字样,因此,向官员授节,实际上就是对官员的委派。东汉国家的这种授节方式,在当时文献记载中多见。因此,这应该是当时国家向官员授节的一般方式。
    (三)在皇帝驾崩的特殊情况下,由临时掌政者向官员授节
    这是东汉授节的特别方式。东汉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因此,由国家授节,也就是由皇帝授节。然而,在皇帝驾崩的特殊情况下,向官员授节的活动并没有停止。《后汉书·灵帝纪》:
    孝灵皇帝讳宏,肃宗玄孙也。曾祖河间孝王开,祖淑,父苌。世封解渎亭侯,帝袭侯爵。母董夫人。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禄大夫刘鯈持节,将左右羽林至河间奉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