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幡与牙旗(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历史文物》 扬之水 参加讨论

二 牙旗
    牙旗之称,始见于汉,它也以饰牙而彰显。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缤纷”,薛综注:“缤纷,风吹貌。《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牙旗,又称牙、牙门、牙门旗、黄门大牙(注:东汉滕辅《祭牙文》“恭修高牙,神武攸托”;晋袁宏《祭牙文》“敢建高牙,烈烈桓桓”;刘宋王诞《祭牙文》“敬建崇牙,显兹威灵”(以上均见《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又《艺文类聚》卷六十引晋顾恺之《祭牙文》云:“烈烈高牙,阗阗伐鼓。”按祭牙文乃为出师祭牙旗而作。《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传》,云麴义至公孙瓒营,“拔其牙门”,此牙门,亦指牙旗。《三国志》卷十八《典韦传》,云“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又卷六十二《胡综传》“黄武八年夏,黄龙见夏口,于是(孙)权称尊号,因瑞改元,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其所向,命综作赋”云云。)。由后汉至于晋宋诸篇祭牙文中的“敬建崇牙”、“烈烈高牙”之句以及《三国志·魏书》中的典韦故事,可知牙旗远较他旗高大(注:又《文选》卷二十潘岳《关中诗》“柏柏梁征,高牙乃建”,李周翰注:“牙,大旗也。”)。以魏晋南北朝时的牙幢及旗幅饰牙之旃例之,牙旗之牙,自非“竿上以象牙饰之”,其义亦非如唐《封氏闻见记》卷五“公牙”条及宋钱易《南部新书·庚部》所云,取自《诗·小雅·祈父》(注:《诗》云:“祈父,予王之爪牙。”封氏云:“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对此,宋程大昌已有考证,即根据前代文献,“推知旗有饰牙之理”,见所著《演繁露》卷二。不过前人始终未能辨明者在于,旌旗饰牙原是象征军事,《周礼·春官·典瑞》郑注“牙齿,兵象”,是也。而牙旗之名与牙旗之形,本来一致。后世之“公牙”乃至“衙门”,虽由牙旗而来,其实与牙旗最初之取义无关。
    不过唐代从牙旗中又分出门旗,即牙旗与门旗成为二事。门旗取义于《周礼》之“设旌门”(注:《周礼·天官·掌舍》:“为帷宫,设旌门。”又《春官·司常》:“会同、宾客,亦如之,设旌门。”即王在野设幕帐,树旌旗以表门,谓之旌门。唐代门旗即取此义。如张说《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门旗堑複磴,殿幕裹通渠。”又《新唐书·百官志》叙殿中侍御史职掌,中有“巡幸,则往来门旗之内,检校文物亏失者”。不过门旗之设并非仅限于天子,受命执掌一方的官员亦建门旗,如王建《送严大夫赴桂州》:“岭头分界堠,一半属湘潭。水驿门旗出,山峦洞主参。辟邪犀角重,解酒荔枝甘。莫叹京华远,安南更有南。”),而作成左右分列的两面,作为“将军之旌”的牙旗,则独树“一帜”,以它的格外高大特立于他旗之上。莫高窟第一五六窟的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手执金节的两骑之前,为一左一右的肩旗者,榜题曰“门旗”。 那么紧随张议潮缓辔而行的仪卫中,一竿挺然擎出的大旗,应即牙旗。以此为例, 也可确认莫高窟第九八窟法华经变安乐行品中战争场面中的门旗和牙旗。两例,一属晚唐,一属五代,可以代表此一时代牙旗与门旗的大体形制。
    尚有同样名作“牙旗”而形制与意义均不相同的另一种旗。《初学记》卷二十二武部“旌旗”条引《黄帝出军决》曰:“有所攻伐,作五采牙幢。青牙旗引往东,赤牙旗引往南,白牙旗引往西,黑牙旗引往北,黄牙旗引往中。”又上孙家寨一一五号汉墓竹简:“左部司马旃胡青,前部司马旃胡赤,中部司马旃胡黄,右部司马旃胡白,后部司马旃(胡)黑”(注:此据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之413, 文物出版社,1990年。《上孙家寨汉晋墓》页192所录与之文字稍异。)。 二者对观,可知五采牙旗与胡分五色之旃为同类性质的旌旗。而依旌旗胡部饰牙之制,所谓“旃胡”五色,亦当指旃之胡部所饰“锯齿”的颜色。与独树一帜的作为“将军之旌”的牙旗不同,“依方色建旗”的五采牙旗(注:《隋书·礼仪志》:“后齐常以季秋,皇帝讲武于都外”,“前五日,皆请兵严于场所,依方色建旗于和门,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五采牙旗。),是将军帐下各个军事组织的标帜。《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里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此所谓“牙旗”,正是其例(注:两种牙旗虽然以同样的名称出现在文献典籍,但其间的区别却始终十分明显,作为“将军之旌”的牙旗,一般不会与他旗混淆。《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曰成都王颖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乂,“机始临戎,而牙旗折,意甚恶之”。同书卷八十六《张轨传》,曰张重华以谢艾为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行卫将军,艾于是“建牙旗,盟将士”。又《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哥舒翰传》,曰安史之乱时翰挥师平叛,“先驱牙旗触门,堕注旄,干折,众恶之”。此所谓“牙旗”均为“将军之旌”。更晚的例子,如苏轼《上元夜》“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兴,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此“牙旗”,乃中山府帅所建,意思仍然是明确的。)。它与《陆逊传》中“益施牙幢”之牙幢,亦性类相同。以前面所举牙幢的图像例之,当可推知其制。南北朝之末,出现了旗之正幅作成锯齿状的“牙旗”,如莫高窟第二九六窟北壁中层须闍提本生中的兵士手执之旗。此窟时属北周。此后它在敦煌壁画中便不断出现,如第三○三窟人字披顶东坡法华经变普门品(隋),第一四八窟西壁阿闍世王求分舍利(盛唐),第一五九窟南壁法华经之髻珠喻(中唐),等等,直到时属五代的壁画,其形制依然无大别,如前举第九八窟之例。由先秦而两汉,而魏晋,而南北朝,至于隋唐五代,胡部饰锯齿的旌旗之种种,其与正幅作成锯齿状的五采牙旗之间,是否有一条发展演变且一脉相承的线索?由前举诸例,当可得出肯定的结论。
    唐代卤簿,则以画旗为主。画旗无牙而有旒,此当由《周礼·春官·司常》之“九旗”说而来,而演为画旗三十二,如青龙旗、白兽旗、朱雀旗、玄武旗、黄龙负图旗,等等(注:《唐六典》卷十六“武库令”条。)。杜甫《奉合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旌旗日煖龙蛇动,宫殿风微鷰雀高”,又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画旗摇浦溆”,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蛟龙盘画旗”,所咏者是。由唐李寿墓和李重润墓壁画,可略窥画旗之一斑。不过佛教传入中土之后,不少新的装饰意匠也随之而来,火焰纹,即其一。唐代火焰纹大盛,旌旗饰牙的传统也渐为火焰之新风所取代。宋以后,装饰在牙旗或门旗正幅周边的锯齿状的牙,便与装饰画旗或其他旌旗的旒合一,而成为火焰式的波曲。《元史·舆服志》即将之称作“火焰脚”,如“凡立仗诸旗,各火焰脚三条,色与质同”,“牙门旗,赤质,赤火焰脚,绘神人”,“驺牙旗,赤质,青火焰脚绘兽形似麋,齿前后一齐”。这里的齿齐,当指火焰脚的长短一致。宋元绘画中已颇有其例,如南宋萧照《瑞应图》中的门旗, 如元曾巽申《大驾卤簿图》中的纛。火焰之义至清无大变化, 如《清会典图·舆卫五》“皇帝卤簿八旗护军纛”举其形制云,“俱斜幅,绣金云龙”,“斿径六尺五寸,缘为火焰形,旁垂彩带九尺五寸,色与缘同,亦火焰形”。虽然此际仍有牙旗之称,却不过沿其旧而已, 牙旗的名称与形制之取义,其实唐宋以后即已完全脱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