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李朝远 参加讨论

二、五十年来中国考古的重大成果
    1.田野考古的重大发现中国历史的久远性和不间断性以内涵的形式导致了中国考古学的大发展。要在半个世纪无数的考古发现中找出具有世纪意义的重大发现是较为困难的,本文的标准是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的综合。
    旧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时间上与地质学上的更新世大致相当。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起步较晚,1920年法国神甫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城北的黄土层及其之下的沙砾层中发现了人工打制的一块石核和二件石片,这是中国有正式记录的旧石器。
    虽然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起步较晚,但一旦起步则发展迅速。80年来,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十分丰富,拥有了代表人类进化各主要阶段的标本,基本可以勾画出人类进化史中的各个进化环节并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上研究人类起源、进化和远古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旧石器时代早期有经古地磁测定为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80-75万年的蓝田公主岭人和距今50-65万年的蓝田陈家窝人。本世纪最伟大的发现无疑是北京人的发现。根据多种同位素方法和古地磁测定的结果,北京人文化延续的时间为距今70万年至20 万年。 另外有1975年在湖北郧县发现的郧县人,时代相当于北京人或略早。 1980 -1981年在安徽和县发现的和县人,其系统位置与晚期北京人相当。还有据铀系法断代距今为23万年至18万年的大荔人和距今12.5万年至10万年的许家窑人以及时代接近的1984年发现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有丁村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遍布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代表性的为距今18865±420年的北京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史前史最灿烂的一章,其考古成果蔚为大观。一般而言中国新石器时代大致起始于距今10000 年,延续到距今40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8000处,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中经过发掘的有400多处。因其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起讫年代的不同,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呈多元性和不平衡性。在一定的地域内先后产生的几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了自身的发展序列,诸文化之间则不断发生交流与融合、分化与整合,共同谱就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恢弘篇章。
    从本世纪20年代始,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兴起,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也开始发展起来。1921年仰韶文化的发现和1928年龙山文化的发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始点。然真正的长时期细致的比较研究,是在近五十年,经过考古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了分区、类型和分期的深入研究。1954-1957年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获知仰韶文化村落的概貌,以后又发掘了华阴横阵村、华县元君庙和临潼姜寨,局部或整体地揭露了仰韶文化的村落和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等聚落布局,对了解当时的人类生活和氏族社会形态及其组织结构,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物证。
    这一时代考古学的最大收获是基本建立起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了超过1万年的陶器标本, 把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大大推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1 万年前陶器的国家。磁山-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发现也是一大突破,为仰韶文化找到了源头。
    近五十年新石器考古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不断有新的考古成果将中国的稻作起源前推,目前的最新资料表明,湖南澧县彭头山和江西万年仙人洞的稻作文化的遗存均距今一万年。
    夏代考古主要是以探索夏王朝时期的夏人活动区域内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为主要目标的考古。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代,史学界有不同看法。疑古派史学家曾对夏禹是否为实际的客体存在提出过怀疑,进而否认夏代的存在。中国考古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论证夏代的存在与否。1959年起,考古工作者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区域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十分重要的是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命名。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分期断代的深入,学者就二里头文化是否为夏文化的问题进行了40余年的热烈讨论,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的4 期遗存或二里头文化的部分遗存属于夏文化的范畴。这是本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它的意义在于确证了夏的存在,确认了古文献中对夏王朝的记载是可信的。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就促使商周考古发展为夏商周考古。
    商代考古这是以王朝为区划标准的考古学阶段之一,近五十年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建立起商代考古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如果说,1928-1937年15次的殷墟发掘宣告了中国考古学诞生的话,那么,近五十年殷墟的继续发掘及其重大的成果则显示了中国考古学的成熟与发达。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建立了工作站,在殷墟共进行了40余次的发掘,共发现殷代铸铜作坊和制骨作坊各二处,烧陶窑址五座;中字形大墓4座,甲字形大墓16座, 中小型长方竖穴墓三千余座,祭祀坑近三百座,车马坑11座,共出土甲骨文50000余片, 青铜器近七百件,武器约1500件。尤其是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收获甚丰,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印证而确定年代和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出土各类器物1928件,仅青铜礼器就有210件,超过本世纪前五十年170余件的总和。近五十年的发掘,基本搞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确立了殷墟文化的陶器和铜器的分期标准及组合特征,建立了它们的发展序列。殷墟考古逐渐发展为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殷墟学”。
    50年代以后至今,商代考古的进展之一表现在对商文化的分期编年上,目前已从早、晚两期说渐渐发展到早、中、晚三期说,这是商代考古研究的深化。郑州二里岗文化和郑州商城是50年代初最重要的发现,郑州商城是目前发现的商代城垣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据C[,14]测定,距今3500年左右,为商代早期城址。比之略早的偃师商城的发现与研究,为夏商分界和商文化的起始提供了新的基点。商代中期的典型遗址是河北藁城、湖北黄陂盘龙城、郑州小双桥、河北邢台曹演庄等。商代晚期则以殷墟为代表。1962年在发掘安阳大司空村的商代遗存时,根据灰坑的打破关系、地层的叠压关系和器物的特征,将殷墟文化进一步划分为早晚相承的4期,使之形成了完整的系列, 这是考古学的田野工作与研究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