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刘邦与异姓诸侯王(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陈玉屏 参加讨论

(二)刘邦一年诛灭三王的原因
    《资治通鉴》卷十二载司马光论韩信族灭事曰:
    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用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太史公身处本朝,且为刑余之人,述本朝史时不能不慎之又慎,于韩信之诛这段历史公案如何落笔确实是一大难题。太史公以张良为楷模去衬托韩信之不识时务,用此为这段历史公案定论,回避在要害问题上论事非,也是太史公不得已之处。司马温公则不必有太史公那样的思想负担。然观温公之议,把复杂的政治斗争问题完全说成是道德范畴内的问题,用刘邦韩信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来解释这段历史公案,显然未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高帝十一年,刘邦连续诛韩杀韩信、黥布、彭越这三个功劳最大的开国元勋的历史公案,最值得深思。韩信被诛,刘邦不在场,姑置而不论;而终于采纳吕后之谋,以莫须有罪名诛杀彭越以及逼反黥布之特殊手法,均反映出刘邦有一种急不可待的情绪。刘邦已是烈士暮年,既老且病,《史记·樊哙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述:
    帝有疾,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认真推敲一下这段史料,刘邦之疾,几分身病,几分心病?刘邦虽功成名就,但同起布衣的诸功臣心常鞅鞅,内心深处不服气的问题;改立赵王如意受阻,忧心戚夫人和如意母子的问题……国事家事均有不了之势,刘邦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宋苏洵论刘邦云:“汉高帝挟数用术,以制一时之利害,不如陈平;揣摩天下之势,举指摇目,以项羽,不如张良……然天下已定,后世子孙之计,陈平、张良之所不及,则高帝常先为之规画处置,以中后世之所为,晓然如目见其事而为之者”(《苏明允·权书》)。苏洵之论确有见地。在人生大限将至之时,刘邦是不会不为后世子孙计的。首先,要对功臣武夫中鞅鞅非少主臣者,尽可能地削除其势力。而功臣武夫中威望最高,实力最强,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韩信等三王,故一年之间三王尽遭族灭,绝非偶然。
    (三)卢绾之败
    卢绾之立,不同于汉初诸王,《史记·卢绾列传》称: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
    卢绾系丰、沛旧人中唯一立为诸侯王者。卢绾之立,并非因战功卓著,而是因为与刘邦具有特别的亲近关系。刘邦自称“燕王绾与吾有故,爱之如子。”(《汉书·高帝纪》)对卢绾可谓坚信不疑。至于卢绾之败的原因,《史记·卢绾列传》记述十分清楚:
    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郸击豨兵,燕王绾亦击其东北。当是时,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于匈奴,言豨等军破。张胜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出亡在胡,见张胜曰:“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燕王绾疑张胜与胡反,上书请族张胜。胜还,具道所以为者。燕王寤,乃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取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汉十二年……汉使樊哙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于豨所。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上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燕王,因验问左右。绾愈恐……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于是上曰:“卢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燕。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王……居岁余,死胡中。
    仔细推敲,此段记述似无隐情。刘邦确无削除卢绾的图谋,卢绾并无欲行不轨之心,但却终于酿成如此一种悲剧性后果。问题不在于故燕王臧荼之子臧衍的一通纵横之言辞,而在于深受刘邦宠信的卢绾何故能为这样一通纵横之说所动。说到底,卢绾虽如此见信于刘邦,但内心深处仍怀不自安之心,打算存敌以自保,结果弄巧成拙,国灭身亡。因此,卢绾之败同样表明,单从个人间的恩恩怨怨去找原因,是无法抓住事物本质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