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族的起源(2)
《纪年》载“后稷放帝朱于丹水。”(20)这一简略的记载,说明周族的祖先后稷是尧舜时人。 汉武帝时出自孔府壁中、成书于战国的古文《大戴礼记》里,有《五帝德》、《帝系姓》二篇是司马迁写《五帝本纪》和《三代世表》之所本。该书说:“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21)这也是说周族的祖先后稷,是有邰氏之女姜原氏所生。 从上列先秦史书,有关后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可以肯定周族的祖先后稷,是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不然的话,为什么有那样多的先秦文献都论及他。由于他重视发展农业,他死后被民众敬奉为农神。他首先是人,死后才被奉为神的。 第二、后稷生活在尧、舜、禹时期,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后稷是有邰氏之女姜原所生,舜又“封弃于邰”,所以,邰是后稷的出生地和封地。“邰即,古今字。”(22)《括地志》云:“故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名,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原祠。”(23)邰在今陕西武功境内,因此武功是周族最早的发祥地。 不窋“去稷不务”,“奔戎狄之间”,其居留地又在哪里呢?《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24)庆州弘化县即今甘肃庆阳县。 《国语》又说:“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韦注:“窜,匿也。尧封弃于邰,至不窋失官,去夏而迁于邠,邠西接戎北接狄也。”(25)这是说不窋迁到邠。邠即今陕西彬县。 公刘的居住地。《诗》云:“笃公刘,于邠斯馆”,“度其夕阳,豳居允荒。”(26)豳地所在,“豳即邠,古今字异耳。”(27)《括地志》说:“豳州新平县,即汉漆沮县。《诗》豳国,公刘所邑之地也。”(28)豳,在今陕西彬(同邠)县。《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枸邑县下,班固自注:“枸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班固认为豳在今陕西枸邑县。 从上列文献看,不窋移居甘肃庆阳,后又南迁陕西彬县,经过两代,到公刘时仍居彬县或枸邑县。 有认为:公刘居邠之邠与山西汾水之汾,古音同。邠从分,邠地与汾水有关。因此证明周人初兴于山西。这个意见只要看周人歌颂祖先公刘伟大业绩的史诗《公刘》篇,就知其欠妥。该篇云:“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郑玄笺:“厚乎公刘,于豳地筑此宫室,乃使人于渭水为舟绝流,而南取锻厉斧斤之石,可以利器用,伐取材木,给筑事也。”(29)这首诗说的是公刘在豳地建筑宫室时,在渭水上用船造桥,到渭水南边的南山去砍伐木材,供建筑之用。公刘居住的豳在陕西渭水北面,这是非常清楚的。如果豳地在山西汾水之上,要到渭水南边去伐取木材,不仅要“涉渭”,首先要“涉河”。古代到处有森林,在山西汾水上修宫室,何须跨过黄河、渭水两条大河,到遥远的渭水南边去砍伐和搬运笨重的建筑材料呢?如果公刘居邠之邠地,在山西汾水旁,那《公刘》这首诗就得修改。 公刘的第九代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居豳遭戎狄进攻,遂去豳迁岐。《孟子》云:“太王居豳,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30)《史记》说:太王率领族众,“去豳,渡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31)的周原,定居下来。《诗》载:“民生之初,自土沮漆,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32)。“自土沮漆”迁“至于岐下”。迁徒的路线说得很清楚。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自土沮漆”如何理解。“自土”,《诗》有作“自杜”。杜为杜阳,即今陕西麟游县。《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杜阳县下,班固自注:“杜水南入渭”。“沮漆”,或为“徂(往)漆”,或为“漆沮”水。漆沮水何在,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如能从《诗经》本身找到证据,则最有说服力。《诗·潜》是叙述成王、周公献鱼祭祖的颂诗。《潜》云:“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郑笺:“漆沮,岐周之二水也……《小尔雅》云:鱼之所息谓之豳。豳糁也。谓积柴水中,令鱼依之止息,因而取之也”。孔颖达疏:“漆沮,自豳历岐周,以至丰镐,以其荐献所取,不宜远于京邑,故不言豳,言岐周者,镐京去岐不远,故系而言之,其实为潜之处当近京邑”(33)。周人的宗庙在岐山周原。在漆沮水中为潜养多种鱼,取鱼献祭宗庙祖先。为潜养鱼的漆沮水,当离岐山宗庙不远,这是可以肯定的。漆水,见于汉以后的记载有二:一见《汉书·地理志》,漆水在漆县(今陕西彬县)西;一见《说文》、《水经》、《山海经》,漆水源出杜阳(今陕西麟游县西)东入渭。《水经注》、《元和郡县志》两水并载,前者当即今水帘河,后者是雍水支流之一,南流合岐水、,雍水东入渭。《禹贡锥指》认为前者是古漆水,后者是古沮水。这里所谈的漆沮水,就在岐周附近,与周人在《潜》诗中说的漆沮水合,其说甚是。漆沮二水,就在周原之上的岐邑附近。 自太王迁居岐到文王作邑于丰之前,岐邑一直是周族的政治中心。岐邑的地望,根据考古发掘材料,陈全方先生研究后认为“早周都岐邑的位置是以今岐山京当乡贺家村为中心,西至岐阳堡,东至樊村、齐村,北至岐山山麓,南至康家、庄李村等”。其中“东至下樊、召陈,西至董家、凤雏村,是早周都城岐邑的宫室(宗庙)分布区”(34)。1977年,在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基址内发现了大批甲骨文,证明那里是武王伐纣前后,周人作为宗庙之用的宫室建筑(35)。同时,也证明那里就是岐邑的中心地区。这里距今扶风县法门寺西北约七公里。这与《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岐)山在扶风美阳(今法门寺)西北,其南有周原”(36)的说法是相合的。 从上可见,主要以《诗经》为据,先周时期的周族祖先,后稷居邰(武功),不窋居不窋城(甘肃庆阳),公刘居豳(彬县、枸邑、长武),古公亶父从豳迁岐邑(以岐山南的凤雏村为中心的周原一带),这些地方都在泾渭二水上。所以,我们说:周族起源于陕西泾渭二水之间,非来源于山西。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