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族的起源(4)
虎,铸于先周时期的《父丁鼎》上的族徽,“天”字下一兽,张小口、细足、有耳、卷尾,身上有条纹,当是虎(64)。 另有《父乙觚》上的族徽,“天”字下兽形,身短、尾短,似野猪(65)。以上以天兽为族徽的青铜器,这些兽类难于准确判明其种属,依其形态,略作分辨如上。族徽各类兽形上均有一天字,表明他们同属天族,各自是天族的一个支族。天族后代商周犹存。《大丰殷》之作器者天亡。《姓考》:“天,黄帝臣天老之后”(66)。姓天名亡,其人曾助武王祭文王。以《天姬自作壶》为证,天族为姬姓,与黄帝同族同姓。 从天兽诸器之族徽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与黄帝族结成联盟,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族徽的部族,他们的后裔到商周时期还存在。它表明黄帝族在古时确实存在过,并非后人虚构。 从黄帝族分化、繁衍下来的子孙氏族,在商周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者,还大量存在。《国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 。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媵、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67)”。 黄帝,可能是古代一位部落首领的名称,或为一部族名称,或为一时代称号:“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又称“二十五宗”,它们与黄帝族之间,不一定就是直系血缘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从黄帝母氏族中,先后分衍出的二十五个子氏族。在分化过程中那些始终保持姬姓者,应是黄帝族中的主体部族,而那些最初从黄帝族分裂出来时,仍用姬姓,但到新地居住久了,就改用新姓,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部族有两个姓,既有姬姓,又有新姓。凡属这一情况者,当是黄帝族中的支族。如果这种认识无误的话,那么,商周时期的姬姓周族,就是从黄帝族中的主体部族发展下来的。那些出自黄帝族又获得新姓,在商周时期犹存者,当是黄帝族支族的后裔。“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从文献和金文中,大都可以得到证明。 姬姓,人所共知,周族为姬姓,周初封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68)。还有一些非周族的姬姓,当是黄帝族东迁所滞留在陕西、山西、河南的后代。 酉姓,铸有酉字族徽的青铜器有20多件。《酉爵》出土于陕西耀县,《酉父辛卣》和《亚酉尊》传出自安阳。其它,如《酉父癸》、《酉父辛爵》、《酉乙鼎》(69)等,铸造时代约在商周之际。可见:“黄帝之子”十二姓之一的酉姓,商周时还存在。 祁姓,《史记》载:武王灭商后,封“黄帝之后于祝”(70)。《姓觿》云:“欧阳修撰祁公铭,以祁为黄帝子所封,因氏”(71)。祝与祁,形近,二字左从示同,右一从兄,一从邑,甲骨文兄作,邑作,形同,故祝当为祁字误。祁地望,《路史》云:“祁,太原祁县,以祁名,自汉不改”(72)。祁,当是从黄帝族中分衍出来的子族,由于居祁之地,因此为氏,故姓祁。周初所封黄帝之后,当为祁姓的一支。昭王曾娶祁姓女为妃。《国语》载:“昭王娶于房,房君祁姓”(73),可以为证。上可见“黄帝之子”的祁姓后代,商周时还居住在太原祁县一带。 己姓,《国语》载:“己姓:昆吾、苏、顾、温、董”(74)。郭沫若释《稣公》说:“己即妃之省。《晋语》‘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为女焉’,妲己亦著姓也。《郑语》以苏、温为二国,《左传》则苏温为一。《春秋》僖十年书:‘狄灭温,温子奔卫’。传云:‘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奔卫’”(75)。《左传》杜注:“苏子,周司寇苏公之后也,国名为苏,所都之邑名为温。故温、苏递见于经,是得两称故也”(76)。郭沫若说:“春秋中叶,周王复封苏子。苏犹存。苏器之传世者以本(稣公)及稣甫人匜盘,稣冶妊鼎、稣卫妃鼎为较古,盖在东迁前后,而稣公子及宽倪鼎则较晚,盖在春秋中叶也”(77)。又己姓,《路史》云:“己、邔、纪也,故南郡邔县,己姓之祖”(78)。《说文》:“邔,南阳县,从邑己声”(79)又“妀,女字也,从女己声,居拟切”(80)。当为己姓女出嫁,以己姓为字。妀同妃。己姓之国,商周时不少。据《路史》:“昆吾,己姓”,“濮阳,昆吾之虚也”,“夏末迁许”(81)。《金文编》说:“己,孳乳为纪,国名”(82)。纪国在山东。纪国国君所铸青铜器有《纪侯钟》、《纪侯貉子簋》等。春秋初期(公元前690年),纪国才被齐国所灭。可见“黄帝之子”的己姓,在夏、商、周三代,还确实存在。 箴姓,箴又作鍼,《左传》载“陈国有鍼子,送妫氏入郑与公子忽婚配(83)。又有鲁大夫鍼巫氏,使鍼季用鸩酒毒死鲁庄公。(84)还有卫国有一位大夫叫鍼庄子(85)。“黄帝之子”的鍼姓,在春秋时代都还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