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魏源以“变易”为主轴的今文经学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社会科学》 李素平 参加讨论

惟王变而霸道,德变而功利,此运会所趋,即祖宗亦不能不听其自变。(同上)
    夫子删书始自唐虞,以人治不复以天治,虽天地亦不能不听其自变。(同上)
    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注:《魏源集·默觚·治篇五》。)
    既然现在的天、地、人物是从古时夏、商、周三代的天、地、人、物变化而来,那么,“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同上)变化的根据就是把不合理的旧制度变革得越彻底,对人民的好处就越大。所以“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治,诬古不可以语学。”(同上)
    魏源认为那些“言必称三代”的人,是“读周、孔之书,用以误天下”,只能说是“庸儒”,流毒无穷。他说:“庄生喜言上古,上古之风必不可复,徒使晋人糠稗礼法而祸世教。宋儒专言三代,三代井田、封建、选举必不可复,徒使功利之徒以迂疏病儒术。”(同上)因此不能守旧泥古,而要变古因革。魏源认为今文经学,主要是西汉今文经学才能“承七十子微言大义”。他在论今文经学之复兴事出必然云:
    西经微言大义之学附于东京,东京典章制度之学绝于隋、唐,两汉训诂声音之学熄于魏、晋,其道果熟隆替哉?且夫文质再世而必复,天道三微而成一著。今日复古之要,由训诂声音以进于东京典章制度,此齐一变至鲁也,由典章制度以进于西汉微言大义,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此鲁一变至道也。(注:《魏源集·古微堂文稿·为刘礼部遗书序》。)
    魏源的今文经学思想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其“变易”主张更是直截了当、铿锵有力。魏源是在道光中叶,内部攘乱,外敌侵入之时倡言“变易”的。此时的时代环境已容不得动辄以经书为旨归,根据经书立论,围绕经书阐扬《春秋》之“微言大义”了。内忧外患,大敌当前,治经要“致用”才去作,“变易”是为了“经世”,以“救裨当世”。因此,魏源索性不拘泥于什么师法、家法,即不惑经崇上,也不泥守古方,直接上探西汉今文经学,即斥《毛诗》,又尊董氏(仲舒)。主张摆脱传注,直求经义,用自己的体会来解释经书,根据当时的形势,参考经籍,发挥经义。他说“故废谱而师心,与泥谱而拘方,皆非善弈者也。有变易之易而后为不易之易。”(注:《魏源集·默觚·治篇》。)他是为了议政言事借用今文,从明“今学之正”的。魏源以为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所以他和那些守家法、师法,为经学而治经学的考据正统派迥然不同。他比较强调口传微言大义对于《春秋》的重要性远胜于章句:
    《春秋》之有公羊氏也,岂第异于左氏而已,亦且异于谷梁。《史记》言《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以制义法,为有所刺讥褒讳抑损之文不可以书见也,故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汉书》言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夫使无口受之微言大义,则人人可以属词比事而得之,赵汸、崔子方何必不与游、夏同识;惟无其张三世、通三统之义贯之,故其例此通而笔碍,左支而右之出。……是故以日月名字为褒贬,公、谷所同,而大义迥异,则以谷梁非卜商高弟,传章句而不传微言,所谓中人以下不可语上者。此江公于董生齐名,而董生之业卒显欤!(注:《魏源集·公羊春秋论下》。)
    魏源的这一思想与经世派的主张一脉相承。林则徐自称四岁时就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从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注:《云左山房文钞》卷二。)的儒家启蒙教育。魏源认为以往的经学之教弊在使“经术之教”与“政事之教”相脱离、相分裂:
    自孔、孟出有儒名,而世之有位君子始自于外儒矣;宋贤出有道学名,而世之儒者又自外于学道矣。……《春秋》列国二百四十年,自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外无闻焉。功利兴而道德教化皆土苴矣。有位与有德,泮然二途;治经之儒与明道之儒、政事之循,又泮然三途。(注:《魏源集·默觚上·学篇九》。)
    而这种经学教育的结果,不可能导向“以实事程实功”,而只能导致轻视政事。他认为,轻事功无益于挽救民族危亡,因而主张“以经术为治术”,把治经引向“治世”。魏源揭露了科举制度禁锢天下智慧,颓坏士人志节。科举制度以功名利禄诱使知识分子钻研八股,以为进身之阶。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不问真才实学,而以内容空疏的八股时文取士,“试文衡,试言职,试枢密,无非衡书艺之工敏,声律骈偶之巧丽,罔知朝章、国故为何物,其部曹观政,无非胥史文例是求,罔知漕、盐、河兵得失何在”(注:《魏源集·明代食兵二政录叙》。)。这种制度只能造就醉心功名利禄而不关心民众疾苦,只知舞文弄墨而不懂得国计民生的昏庸空虚的鄙夫。魏源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以《四书》、《五经》为范围的八股取士制度,认为:
    其造之试之也,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事;及一旦用之也,则又一人而遍责以六官之职,或一岁而遍历四方民夷之风俗;举孔门四科所不兼,唐、虞九官所不摄者,而望之科举兔册之人。(注:《魏源集·默觚·治篇一》。)
    魏源提倡“通经致用”,反对理学家迂阔空疏的心性修养及治学方法,指出:汉学“争治训诂音声,瓜剖釽析”,“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注:《魏源集·武进李申耆先生传》。),而宋学只会“使其口心性,躬礼义,动言万物一体,而民瘼之不求,史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无一事可效诸民物。”(注:《魏源集·默觚·治篇一》。)可见他的反对汉学和宋学,是因为他们或则脱离实际,或则空疏无用,不能援经以经世,用以变革。他认为讲求经世致用,才是当前之急务。魏源对迂腐的俗儒进行了猛烈抨击:
    工骚墨之士,以农桑为俗务,而不知俗学之病人更甚于俗吏。托玄虚之理,以政事为粗才,而不知腐儒之无用亦同于异端。彼钱谷薄书,不可言学问矣,浮藻饾饤,可为圣学乎?释、老不可治天下国家矣,心性迂谈可治天下乎!(同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