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状况与思想文化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封建社会的没落与西学的传入促使人们寻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伦理文化系统,一部分人试图从儒学之外的传统中去寻找,于是,墨学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重新引入注目,渐趋复兴。同时,与上层统治阶级的教化伦理的失效相对应,民间世风伦理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它与“墨学复兴”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笔者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一、近代以来,民间世风伦理在社会转型中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积极意义方面,体现了反传统、尚富强、求平等诸特征,与墨家伦理价值观中的相应部分不谋而合。 民间世风伦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几千年来民众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自发产生、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风气、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等,它根植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引导规范着大众的普遍行为模式,因而能更真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由于它与广大人民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紧密相连,因而在社会转型期间,在上层教化伦理风气失效的情况下,它便成为支配人们谋求更适于社会结构的主要依据,所以民间世风伦理是社会行为、文化等方面最有活力的部分,即在所谓的社会转型时期,它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全面性变革之时,在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通过人们生存方式的变化,形成一些新的趋向,并为新的社会主导伦理的出现提供参考。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开口通商,使近代工商业化开始,西学的传入引发了华夏大地思想解放的潮流,居于正统地位、受到统治阶级倡导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在这次社会转型中受到了严重冲击,而适应新的社会结构的主导伦理系统并未完全形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近代民间世风伦理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并凸现于社会主导伦理、风气的表层结构,在此时期,以通商地区为中心的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正统教化伦理风气与人们的实际需要已不再适应,已经失去了规范、指导社会的功能,因而被人们所抛弃,出现了新的行为选择,如与“重义轻利”相对立的趋利之风,与“等级观念”相对的僭越之风,与“男尊女卑”相对的男女平等观念等等,秦汉以来的轻商、贱商观念在近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已大为改观,许多人弃儒、弃农经商,形成了一股经商潮:“山西汾州府,民多商贾,罔事本业”(万历《山西通志》卷七《物产》),蒲州、介休“挟轻资,牵车牛走四方者十而九”(张四维:《条麓堂集》卷二一),陕西三原十七服贾(温纯:《温恭毅文集》卷十一);泾阳“民遂于外者八九”(雍正《陕西通志》卷四五《风俗》),福建海澄“农贾参半,走洋如适市”(张燮《东西洋考序》)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与此相适应的社会风气及行为模式,虽然这些东西被封建正统舆论指斥为“道德沦亡”、“世风日下”、“舍本逐末”,但它还是以不可阻挡之势在民间蔓延开来,逐渐向内地发展。 民间世风伦理中这些新的变化虽然是受西学传入及近代工商业化的影响而致,但在中国16、17世纪始,这些风气已有了萌芽,这在国内很多学者的论文中均有述及,所以西学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及作用只是一种“助推”的力量,毕竟明末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小农经济受到了较大冲击,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及伦理的层面上,民间伦理本身存在着与新风习可相容的伦理基础,如趋利之风与民间义利兼顾相联;从商热与传统的“平等交换”观念相连,要求平等与民间的爱无差等相通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伦理积习的基础,近代以来的民间世风伦理不一定会转变得如此之快。 考察近代民间世风伦理的一些变化,我们认为它与沉寂了许久的墨家伦理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有很深的渊源,有许多地方与墨家的主张竟不谋而合。笔者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墨学及其价值观因不为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所容,在秦汉以后便中绝了,但由于墨学毕竟代表着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具有革命性与人民性,其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也代表了我国几千年来小农及小生产劳动者实用、平等、尚富足的愿望,所以虽然墨学中绝了,但墨家思想及伦理价值却以不同方式、不同载体深深潜在于草莽民间,烙印于需要它的大多数平民小生产者的脑海中,世代延绵不绝。 所以近代民间世风伦理所浮现的趋利之风与墨家的“交相利”是一致的,要求平等与墨家主张的“爱无差等”相一致,而尚富强、反侵略却与墨家的“强力”、“非攻”是一致的等等,也就是说,近代民间世风伦理的转变有来自墨家传统价值观的底蕴。 二、近代墨学的复兴使墨家伦理价值观的一些内容首先浮现于民间世风伦理层面,并与一些新的风习、观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近代民间世风伦理转变的基本内涵。 随着近代西学的输入,墨学渐趋兴盛,并最终走向近代意义上的复兴,无论是研究墨学典籍的先进知识分子还是以墨家精神为楷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对墨学的鼓动及践行无疑在当时的社会各个层次激起千重巨浪,从而使墨学复兴成为附着于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软体,附着于民间伦理层面,为民间世风伦理转变提供了来自传统的理论依据,换句话说,以墨学复兴为代表之一的近代思潮引导了民间的伦理选择,而这种选择也正是潜在于民间的、被统治阶级压抑已久的墨家伦理价值观“近代化”的过程,即使这种“近代化”是一种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