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开兰名宦”杨廷理及其著述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南文化》 刘汉忠 参加讨论


    杨廷理(1747~1813年)字清和,一字半缘,号双梧,又号苏斋,晚年自署更生。清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生于清乾隆十二年。先世自江西迁柳,遂占籍于此。出身于世代行武之家。其父杨刚(曾任广西左江镇总兵)“督课甚严”,期望他日后能文武兼资。因家庭影响及传统文化薰陶,杨廷理立志走仕途经济、显身荣亲之途。但一生经历曲折,荣辱互见。年十二时应童子试,有诗句云:“世人只诩高声价,那识良工费苦心”。学使陈桂洲称:“小子后来必以诗成名”。于是录取为府学生。又二年,考取廪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杨廷理考选拔贡。次年入京,朝考一等一名,以知县用,签发福建,奏补归化知县。四十四年(1779年)冬,调署宁化县。第二年夏,任侯官知县,兼署福防同知。五十年(1785年)八月,以考绩卓异卸侯官知县,旋奏升台湾府南路理番同知,次年八月到任。不数月,值林爽文事件爆发。杨廷理以同知摄知府事,守城有功,擢任台湾知府。五十五年(1790年)春,升任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五十八年(1793年),又特加按察使衔。六十年(1795年)夏,朝廷清查福建库款亏空案。因福州府邓某以杨廷理原在侯官知县任内“交代未清”之款,捏开首先亏空之名,院司上奏,奉旨革职拿问。其间,又因“叙刊年谱”,语侵邓某,复被劾参问,拟大辟。后奉旨解京讯办。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改戍伊犁。八年(1803年)春,戍满返京。十一年(1806年)九月重任台湾知府。赴任之前嘉庆皇帝召见,杨廷理直奏“噶玛兰当开”(《劳生节略》)。到任未及一年,又因人诬告而奉文掣回内地。十四年(1809年)八月,赴台平定淡水械斗事件。次年(1810年)四月,委派进驻噶玛兰筹办创始事宜。十六年(1811年)三月,委任淡水厅通判。十二月,三任台湾知府。十七年(1812年)六月八日,交卸府事。九月,奉特旨补授福建建宁府缺。旋于九月初七日奉檄暂摄噶玛兰通判篆,十二月初十日卸任,至台湾府署养疾。十八年(1813年),卒于未赴建宁知府任前。
    
    杨廷理初莅台湾,就遇上震动朝野的林爽文起义爆发。作为朝廷命官,他“以书生骤莅戎事,应变不穷”(清吴文溥《南野堂笔记》卷二)。因守城有功,擢任台湾知府,也由此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升迁迅速。杨廷理曾撰有《东瀛纪事》详述林爽文事件的经过。自序言其起因说:“盖自郑氏殄灭、朱一贵荡平以来,海疆无事垂数十年矣。其始,特以地沃民稠,志骄服美,守土者忽不加意,以为风俗固然。渐且奸胥猾吏,恣为民患,而不之止。其民之黠者,则又交结胥吏,舞文弄墨,枉法于纪,蔽上耳目。桀悍者,至于持械斗狠,千百为群,白昼相杀于道,而官不可禁,或因以取贿而免之。此乱之所由生,非一朝夕之故也”。据事直书,所陈都是当时实情,分析亦切中时弊,点出吏治腐败是导致事件爆发之根源所在。进而提出治策:“兴利除弊,恤民纠吏,弭乱本于未形,跻殊俗于雅化,则庶乎可矣”。杨廷理在台湾几十年作为,正是禀此而实践,并在其晚年完成了噶玛兰的开发设治,树立起令世人敬仰的历史丰碑。
    噶玛兰(今台湾东北部的宜兰)东向临海,三面环山。兰阳溪水,穿境入海,形成三角形兰阳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明朝末年,该地居住着自称“噶玛兰”的平埔族人,人们因称其地为噶玛兰,亦称蛤仔难、甲子兰。清代时为东西势三十六番社垦居。当时此地尚不设官治,未能积极开发,听任自由发展。嘉庆元年,福建漳浦人吴沙率领漳泉粤三籍移民入垦溪北地区。嘉庆十一年阿里史流番潘贤文开发溪南地区。在筹办开兰设治之前,噶玛兰地区人口已增至六万多人。人事纠纷日多,不但番人与汉人,生番与熟番,及漳泉粤三籍人士之间纷争甚至于械斗,亦时有所闻,反清势力也利用此地屯据。乾隆年间杨廷理北征至这一地区时,即发现问题的复杂,于是开始了从建议到实施将噶玛兰收归版图、设治派官管理的长期不懈努力。
    噶玛兰得以开发设治,固有赖于其具有经济开发价值及政治必要性,然而与主持者的意识也有重要的作用。噶玛兰的设官经营,固然有各种促成因素,如谢金銮著《蛤仔难纪略》,梁上国陈奏以引起朝廷注意,嘉庆皇帝下旨开办,各层官员的主持等,然以杨廷理首尾其事,包括上自向皇帝及督抚面陈开发意见,不放过任何机会促成此事;下至亲自多次深入其地,勘察丈量,调查民番,设计章程等等,这都足以说明杨廷理是噶玛兰开发的实际负责者。但是开办之事却延宕多年,是因各级官员中的颟顸之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为此处不过弹丸之地,不予重视,对杨廷理之建议及主张,则如《议开台湾后山噶玛兰节略》一文所述,往往“以经费无出,且系界外,恐肇番衅,弗允奏办”;“禀悉赛将军(赛冲阿)设官经理,丈升田园,弗许”;“奏请设屯弁免升科,奉部驳饬,事遂中止”;“嗣以漳、泉斗案未及勘办”;“司中仍以‘事难悬拟’四字详请交台镇、道议复”,致使开发噶玛兰之进程一再拖延。除了上述各种因素,还有地方上的重重阻力。业户“所谋不遂,不免归怨于理(杨廷理)”;官淡(淡水)、兰(噶玛兰)者“亦未免以此后往来行李供顿失费,致怨于理”。而杨廷理“竭尽心力,利尽归公,怨尽归己,其实并无见长取巧、丝毫不肖之心,诚可清夜自问,上告吾君而对大宪者”。正是怀着积极用世、一切为国家利益的情感,他一本初志,忍辱负重,百折不回,“备尝辛苦,终荷上官明察,不为浮言摇惑,得以一手经理,告厥成功”(《东游草自序》),完成了开疆拓土、开兰设治的大业。这种开发噶玛兰之用心,在他重任台湾知府不久被革官捏控撤回,于嘉庆十三年仲冬在宁福道署为谢金銮著《蛤仔难记略》所作序中表达得至为明白:“余虽不及行之(指噶玛兰设治),犹幸得而序之。毋弃地遗寇资,毋弃民添寇翼,洁己爱民,以爱蛤仔难,民如望慈父母,是在后之为官者”。苍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由他亲手付诸实践,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期待。清人高澍然高度评价杨廷理功绩说:“开噶玛兰厅,资其粟足食数郡,其泽尤可百世也”(《台湾知府杨廷理传》)。噶玛兰民众称杨廷理为“开兰名宦”,正是名至实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