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杨春贵: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春贵 参加讨论

四、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键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和剥夺资本家的资本以后,便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也明确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在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建立起来的,贫穷是现实社会主义的一个不利的起点。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把治穷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而把抓阶级斗争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纲,林彪、“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不仅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上,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邓小平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变革,依据对现代生产力的深刻认识,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针对我国长期形成的平均主义观念和政策,邓小平强调首先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共同富裕。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是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对于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妥善解决。合法的较高收入应予允许和保护,并依法加以必要的调节;非法牟取的暴利,必须坚决有效地依法处理。总之,我们在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的关系问题时,要从大局看问题,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左”的政策。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同时运用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进行调节,保证社会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种观念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邓小平坚决否定了这种看法。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主张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这是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用生产力标准看问题的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取向。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不在于计划制定得不周密、不具体,而在于排斥和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因此,改革就是把经济搞活,把市场运用好,就是以市场为取向。邓小平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于对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手段的认识,邓小平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早在1980年5月,他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此后,他又从搞活经济和共同富裕两个方面论述过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谈话中,针对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明确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各种具体特征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同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功能和基本价值,提供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观,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实现了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这一论断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纠正了以往讲社会主义本质只讲生产关系的局限性;把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纠正了以往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而不存在解放生产力任务的不彻底性;把目标和手段统一起来,纠正了以往只讲最终目标而忽视实现手段的片面性。这一论断还抛弃了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第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鉴于在“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受到严重破坏、法制受到肆意践踏的惨痛教训,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针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正常状况,他又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因此,邓小平主张“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就是要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