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理学大师朱熹曾对北宋新儒们有过一番议论,他说:“理义大本复明于世固自周(敦颐)、程(颐、颢),然先此诸儒亦多有助。旧来儒者不越注疏而已,至永叔(欧阳修)、原父(刘敞)、孙明复(孙复)诸公,始自出议论,如李泰伯(觏)文字亦自好。此是运数将开,理义渐复明于世故也。”(注:《朱子语类》卷80,《解诗》。)朱熹又曾列“近世以学名家”者有胡瑗、欧阳修、司马光、苏氏父子、程氏兄弟诸人,又列“本朝儒学”者有欧阳氏、王安石、苏氏父子、胡瑗、程氏兄弟、孙复等人,(注:朱熹:《晦庵集》卷74,《策问》。)都是北宋中期儒学复兴思潮中的代表人物。 但是,变革时期的思想交锋是如此激烈,以致表现为政治上的“党争”不断。南宋邵伯温论北宋诸次党争,认为仁宗时“吕(夷简)、范(仲淹)之党,为范者皆君子,为吕者皆小人”,而元祐时“群贤毕集于朝,贤者不免以类相从。……元祐之所谓党,何人哉?程曰洛党,苏曰蜀党,刘曰朔党,彼皆君子也,而互相排轧,此小人得以有辞于君子也”。(注: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20,《诸君子自分党》。)当然我们不能赞同邵氏关于“君子”与“小人”的界定,但在笔者看来,仁宗时范仲淹与吕夷简之争,是新儒与旧儒之争,而元祐洛、蜀、朔三党之间的争执以及他们此前共同与王安石学派的对峙,乃是新儒学内部的斗争。儒学复兴运动在激烈的政治、思想交锋中不断演化,孕育其中而影响深远的理学,也就呼之欲出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