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西夏的手工业(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宁夏大学学报:哲社版 杜建录 参加讨论

五造纸及印刷业
    西夏的造纸与印刷业比较发达,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藏有大量的西夏文献,1963年研究人员把写本页边和个别残片上取下来的纸,送全苏制浆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化验,然后得出10件纸样的分析数据[22],尽管这些纸簿厚、颜色、质量、纹路不尽相同,但所含成分却是一致的:(1)亚麻和棉花的破布纸浆;(2)含大麻纤维和亚麻碎布纸浆;(3)棉花破布纸浆。这些化验表明,西夏主要用破布造纸,正如西夏文辞书《文海》所指出的,“此者白净麻布树皮造纸也”。在内蒙古黑水城还发现了大量的中原纸,但都是12世纪前30年代的,说明12世纪30年代后,即西夏国的后期,主要使用自己生产的纸。
    西夏的印刷业可能是从印施宗教文献开始的,现存最早的西夏汉文刊本为秉常天赐礼盛国庆五年(1073年)刻印的《夹颂心经》,该刊本为经折装,折面8cm×17.5cm,文面8cm×13.5cm,系佛教徒陆文政私人发愿刻印。
    不论宗教文献还是世俗文献,其印刷方式不外乎活字与雕版两种。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口方塔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文物,内有9册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蝴蝶装,200余页,约10万字。据研究,该刊本版框栏线四角不衔接,留有大小不等的空隙;墨色浓淡不匀,背面透墨深浅有别;字型大小不一,笔法风格各异;个别版心线漏排;另外,《本续》卷五汉字页码“二十二”、“二十九”中的“二”字,《解补》第七页的“七”字均倒置。还有字行间有隔行夹片印痕等等,这些都是活字印刷的特征,隔行夹片印痕还说明了不仅是活字,而且还是木活字。
    俄藏黑城西夏文献中,有本书字行排列不均匀,有些字歪斜得厉害,这种歪斜不可能归咎于刻工的粗心或手艺不高,很可能是活字印刷本[23]。
    近年在甘肃省武威县新华乡出土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印墨有轻有重,经背透印深浅有别,有的字高于平面,有的字体肥大,所以印墨厚重,并有晕染现象,经背透墨也很明显。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显然,该印本为活字本。同时,“有的笔画生硬变形,竖不垂直,横不连贯,中间断折,半隐半现,体现了泥活字印刷所具有的特点”[24]。
    1973年英人格林斯塔在印度出版的九卷本《西夏文大藏经》收录《维摩诘所说经》,日本学者西田龙雄指出,该经印制粗劣,字体大小有别,应是初期阶段的泥活字版[25]。武威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与西夏文大藏经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可能是同一种泥活字版印本。
    在我国古代印刷史上,虽然公认泥活字为北宋毕升发明,但没有保留下任何实物,木活字过去一般认为是元代王桢创制。西夏泥活字本《维摩诘所说经》与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不仅为宋夏时期的泥活字印刷找到了实物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把木活字印刷整整提前了一个朝代,这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当然,活字印刷在西夏并不普遍,普遍而具有主导地位的印刷仍为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大致分官府、寺院、民间三个系统。官府刻印即由专门的刻字司及各类教育文化机构组织的刻印。乾顺正德六年(1132年)版西夏文辞书《音同》跋曰:“今番文字者,乃为祖帝朝搜寻。为欲使繁盛,遂设刻字司,以番学士等为首,雕版流行于世。后刻工印匠不[晓?]事人等因贪小利,肆开文场,另为雕刻。彼既不谙文字,未得其正,致使印面首尾颠倒,左右混杂,学者感之。义长见后,于心不安,故仔细校勘,虽不类归本杂乱之多,然因眼心不至,有疏略不妥处,智者莫嫌。正德壬子六年十月十五日完毕。”由此可见,刻字司至少在正德六年前就已设立。
    由刻字司施印的书籍还有《类林》、《圣立义海》、《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类林》卷四末尾记有“乾醖癸丑十二年(1181年)六月二十日刻字司印”。《圣立义海》卷一末尾刻“乾醖壬寅十三年(1182年)五月十日刻字司重新刻印”字样。此外,像《天盛律令》、《贞观玉镜将》等法律文献,也必然由官府刻字司刻印。
    寺院刻书在西夏印刷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述1073年由佛教徒陆文政发愿印施的《夹颂心经》,很可能由寺院勘刻。如果这个推测正确的话,那么寺院刻印早在1073年就已经开始,此后又有大安十年(1084年)由大延寿寺演妙大德沙门守琼散施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贺兰山为元昊离宫和皇家林苑所在地,这里皇家寺院林立,其中贺兰山佛祖院规模最大,它曾组织刻印了全部汉文《大藏经》,即所谓的贺兰山佛祖院《西夏藏》。寺院刻书在文物考古中也得到了证实,1990年在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了2000余块西夏文佛经木雕版残块,毫无疑问,宏佛塔所在的寺院,是西夏一个重要的佛经印施点。
    民间刻印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个人出资雇人勘刻,如著名学者梁德养收集编纂的《西夏谚语》,是在褐布商人蒲梁尼的赞助下,于乾醖十八年(1187年)雕版印行的。另一种是民间刻坊刻印。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刻坊书贩常常私刻一些盗版书,如前所引,刻字司刊布《音同》后,一些刻工印匠“因贪小利,肆开文场,另为雕刻”,就属于这一类型。
    西夏印刷业的发展还表现在勘印的数量上,据60年代苏联出版的《西夏文写本与刊本目录》统计,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已考订出405种、3000余件为西夏文本,其中刊本1200余件,尚未考订者还有5000余件[26]。印量最大的刊本为国主、皇后发愿施印的佛经。天盛十九年(1167年)仁孝为纪念曹太后“周忌之辰”,发愿印施“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放印造番汉共二万卷”。乾醖二十年(1189年)为仁孝登极50周年,特刻印散施夏、汉《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10万卷,汉《金刚经》、《普贤行愿经》、《观音经》各5万卷[27]。
    世俗著作印量虽小,但种类繁多,有译自汉文的《论语》、《类林》、《孙子兵法》、《黄公石三略》等,有《番汉合时掌中珠》、《文海》、《同音》、《杂字》等辞书,有《西夏诗集》、《新集锦合辞》、《月月乐诗》等诗文集,有《圣立义海》式的百科全书,还有《天盛律令》、《猪年新法》、《贞观玉镜将》等法律文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