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隋文帝弑君与被弑说考证(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韩昇 参加讨论

至于第四点之召五王入朝,说是杨坚所为,恐怕是误会。《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五月”记载:“坚恐诸王在外生变,以千金公主将适突厥为辞,征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周书》卷十三《文闵明武宣诸子列传》和《隋书·高祖上》均无此记载,不知《通鉴》有何根据。《周书·赵僭王招传》记载:“(大象)二年,宣帝不豫,征招及陈、越、代、滕五王赴阙。比招等至而帝已崩”,正说明征召五王入京者为宣帝无疑。《周书》卷五十《突厥传》记载:“大象元年,他钵复请和亲。帝册赵王招女为千金公主以嫁之,……二年,始遣使奉献,且逆公主。”《周书·宣帝》也记载,突厥入朝迎娶公主在二月;而且,五月宣帝驾崩,国丧期间决无下嫁公主之理,杨坚不可能出此掩耳盗铃的下策召五王入京,适足激成其变。但是,从五月二十二日宣帝召五王到六月初四五王入京,似乎时间太长。《隋书》卷五十四《崔彭传》记载:“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崔彭计擒陈王入京。这段记载似乎有所夸张,难以尽信。五王未及时入京,杨坚恐其生变,遣使催促,或许有之,但其详情已不得而知。我以为五王并非被杨坚诓骗到京城的。
    实际上,五王直到六月初四才齐集于京城,这时宣帝都死了十来天,杨坚也已上台,他们不但无计可施,而且一旦回到京城,简直就是羊入虎口,自身难保。故隋文帝制造冤案,诛杀五王,发生在其掌握北周政权之后,与宫廷政变没有直接关系。
    宣帝暴卒与其极度纵欲荒淫的生活正相符合。完全没有理性的行为,对他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死前一年,他也曾突然想起要到洛阳,当即启程,令四位皇后并驾齐驱,自己骑驿马奔驰,见到哪位皇后落后,即加谴责,一日驱驰300里,人马劳顿,颠仆者不绝于道。此次发病,起因也是半夜出游。如此癫狂成性,不暴卒倒是应该做科学研究。
    对于判定宣帝有没有被谋害的另一关键,是当年宫廷政变的性质。宣帝生前猜忌施暴,搞得人人自危,其凶残程度,非当时暴君所能比拟。唐太宗曾经和魏征对北齐后主和北周宣帝做过十分有趣的讨论,比较其优劣,魏征认为:“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灭亡。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注:《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第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也就是说,齐后主其实是色厉内荏,而周宣帝才是货真价实的暴君。这么一个暴君,对宫中的控制是极其严格的,杨坚根本没有自己的人马来诛杀宣帝,他能够辅政,全靠宫中一班机要官员的力量。
    刘昉、郑译乃至杨皇后,希望的只是杨坚辅政而已。杨皇后后来知道其父图谋篡周时,曾表示反对,这是史有明文的事实。就刘昉和郑译而言,他们发动政变,也决不是要将权力拱手让给杨坚,而是企图自擅朝政,所以,他们打算推杨坚为冢宰,而以郑译为大司马,掌握军权,刘昉任小冢宰,为杨坚之副贰。在北周六官制度里,冢宰虽居六官之首,但若不总摄百官,特别是掌管兵马,则与其他五官并列,周武帝诛宇文护后,冢宰名重权轻,(注:参阅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二《天官府第七》上册,第34页。)故郑译和刘昉的人事安排,乃是效周武帝故智以架空杨坚。由此即可明白,为什么杨坚夺取权柄后要迅速起用李德林、高熲等自家人马,清除刘昉、郑译等人势力,从而将辅政之争转变为篡周斗争,彻底改变了这场宫廷政变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发生了两次政变。而在夺取朝政的斗争中,作为周宣帝心腹的刘昉、郑译等人,虽然篡改了宣帝对将来的人事安排,为的是保护自己的权势地位,却根本不会同意并介入杨坚暗害宣帝的行动。没有他们的同意,杨坚没有兵卒,根本不可能贸然弑君,自取灭亡,更何况宫中还有颜之仪与宦官等敌对势力存在,杨坚能争得辅政地位已是万幸。
    当初,刘昉、郑译召杨坚入宫辅政时,杨坚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满心疑惧,硬着头皮进宫,在宫中永巷东门遇到术士来和,如逢救星,急忙问道:“我无灾障不?”(注:《隋书》卷七十八,《艺术·来和传》。)那付狼狈相足以说明杨坚当时在宫中有多大的能耐了。
    杨坚上台的过程及当时内外形势,均不能支持隋文帝弑君说。
    二、隋文帝被弑说考证
    隋文帝为其子炀帝所弑,几乎是众口一词、言之凿凿的事实。然而,这一猜测出现的时间相当晚,且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疑团重重,试做检验。
    隋文帝平陈以后,志得意满,加速了专制集权的进程。到其晚年,三省长官及要害部门都掌握在皇室与少数弘农杨氏手中。(注:参阅拙文《隋文帝时代中央高级官员成分分析》(《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及《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他本人则锐气日消,越来越喜欢听颂声,享清福。特别是杨素为其修建的仁寿宫,成为他晚年修养的去处。从开皇后期以来,文帝夫妇已经很难离得开舒适的仁寿宫了,几乎每年开春,他们总要到仁寿宫去。我们从开皇十七年(597年)起略作回顾:是年正月一过,他们就动身前往仁寿宫,一直住到秋高气爽的九月才回到京城;翌年同样也是从二月住到九月;而开皇十九年(599年)二月到仁寿宫后,干脆一直居住到翌年九月;只有仁寿元年(601年)未见前往仁寿宫的记载。可是,仁寿二年(602年)三月,文帝夫妇又动身到仁寿宫去了,可这年,独孤皇后在仁寿宫去世,害得文帝没心情,翌年整年都没有去仁寿宫。这时的隋文帝早已是政治上的独裁者,既是孤家寡人,也是耆耆老人,政治上缺乏理性的专制行为大多是在仁寿宫决定的,仁寿宫已成为这时期政治的中心舞台。因此,所谓文帝被弑案自然也发生在这里。
    大概出于对政治紊乱的担忧,或者是对文帝年纪身体的顾虑,仁寿四年(604年)正月文帝准备再度前往仁寿宫时,术士章太翼再三劝阻,直言道:“臣愚岂敢饰词,但恐是行銮舆不反。”(注:《隋书》卷七十八,《艺术·卢太冀传》。)文帝大怒,把章太翼抓进牢房,准备从仁寿宫回来,证明章太翼所言虚妄后,将他斩首示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