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思想历程(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 陆剑杰 参加讨论

三、中国共产党80年思想历程的宝贵经验
    作为一部工人阶级政党的整体性思想史,特别是作为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且正在胜利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党的思想史,凝聚了如何进行党的思想创新、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如何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思想统一的丰富经验。
    (一)思想的创新依靠哲学的武器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把哲学工作放在党的思想创造活动的中心地位,致力于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法,把握住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从而促成了党的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活动在后发的革命、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它又是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这就要求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自己的哲学观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学习的是它的哲学,“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党在“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下陷入困境,挽救革命于危局,引导革命走向前,首先抓的是哲学。毛泽东以解决思想路线和思维方法问题为主旨,进行了哲学的创新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陈云评价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这样的著作,“我们党里头没有第二个人写出这样好的著作。这是了不起的功绩。”(注:陈云:《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几点意见》,《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邓小平担纲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后,为了拨乱反正、开辟新路,同样是首先抓哲学,支持和领导关于实践标准的讨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解决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思想创造中心是抓哲学创造,这是党80年思想历程中基本经验之一。
    (二)思想的创新依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风
    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路线和“群众--领导--群众”的群众路线,“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创造出正确描述客观规律的理论;进而以理论为指导,“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创造出称为“实践指导规律”的决策;再在决策的实践中,创造出革命建设的业绩,检验理论和政策之是否正确,并构成“理论-决策-实践”的新的循环(注:参见毛泽东《论持久战》关于这种循环的论述,《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7页。)。就这样,党的思想创造工作不断得到推进,并获得辉煌的成果。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反映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之规律的深刻理论,产生出一项又一项创造性的、洋溢着共产党人智慧和谋略之光的生动决策。
    (三)思想的创新依靠党内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思想矛盾的正确处理
    中国共产党内的思想矛盾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具有鲜明的正确和错误、真理和谬误的区别的思想矛盾,这种矛盾的最尖锐的表现是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导致两条对立的政治路线--正确的政治路线与右的或“左”的政治路线。它们在实践中互相排斥、争夺在党内的主导地位。党处理这种矛盾的经验:一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此来分清是非,克服错误,进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正确路线取得指导地位;二是对犯有思想错误的同志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既要坚持原则,批评他们的错误,又要以理服人,帮助他们真正分清是非,改正错误。
    另一种情况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方面没有原则分歧,在面对新的实践的时候,大家都去积极探索。由于实践经验多寡的不同、理论水平高低的差别,观察问题视角的歧异,导致不同认识、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争论。对于这种矛盾,则必须在共同走着“实践--认识--实践”认识路线的过程中,逐步统一思想。
    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必须区别这两种情况。决不能对不同意见任意上纲,对持有正确意见的同志扣上政治帽子,妄加批判;也不能搞思想批判开路,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认识的问题,借以用政治压力推动工作。在处理党内思想矛盾的问题上,毛泽东当年对待“左”倾教条主义的方针和实践是成功的。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处理党内思想矛盾中更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创造了适合新情况的正确做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不同意见,邓小平把握住了一切正确思想的建立依赖于实践基础,一切错误思想的克服依赖于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形成了著名的“不争论”的原则。他用通俗语言阐述了以实践为基础来提高思想、统一认识的深刻主张。
    (四)思想的创新依靠党的理论队伍的建设和思想家群体的造就
    党是思想创造的主体,而为了成功地进行这样的创造,必须在三个层次上加强主体建设。第一个层次是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的加强、理论水平的提高、理论素质的增进,这使党的思想创造工程成为全党同志参与的工程。第二个层次是党必须建设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党的80年思想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出色的理论家、李达、艾思奇、胡乔木、胡绳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间,在进行党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工作中,都有理论家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个层次是党在人民群众的集体奋斗之中形成在中央工作的思想家群体,造就兼具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素质的领导核心。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都是杰出的理论家、思想家,正如有的同志所介绍和评价的:“张闻天在延安时期就同毛泽东、刘少奇一起成为党中央的‘理论三杰’,虽然当时没有这样的称呼,但事实上,他们被公认是党的三个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注:石仲泉:《张闻天: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前驱》,《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5期,第5页。)而毛泽东在他占其一生大部分时间的辉煌阶段,就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能力、中国优秀文化的积累、理论创新的智慧、洞察事物本质的识见、进行战略决策的谋略而言,都是最杰出的人物,因而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国古往今来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邓小平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他展现了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罕见的政治家智慧,开创新理论、新道路、新局面的卓越才能,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同样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和思想家。在他的周围,有陈云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辅佐,他们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高度的理论修养,对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