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北平扩大会议,由酝酿、成立到结束,共经“争党统”、“争正统”、“争千秋”三个历程。阎锡山、汪精卫等欲成立扩大会议与南京中央争党统,却先导致改组派、西山派的党统纷争,粤、沪二届的纠葛难解,几乎使扩大会议胎死腹中,党务会议由北平谈到太原,又由太原谈回天津、北平,幸经晋阎代表赵丕廉、冀贡泉从中努力斡旋,才消弭双方歧见,扩大会议遂于7月13日正式召开,与南京中央党部互争党统。 此外,阎锡山等鉴于1929年护党救国军诸战役仍被视为地方政权对抗中央政权,难以号召;又为了结纳地方实力派、解决财政困难和争取国际支持,乃积极筹组国民政府。9月1日,北平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与南京中央政权互争正统。即自1928年北伐完成后,地方军人反抗南京中央的行动,仅局限于“争党统”;扩大会议另立国民政府,才开始有“争正统”之举。晋阎此一“争党统”、“争正统”的模式,后为1931年广州非常会议所袭用。 阎、汪等除了“争党统”、“争正统”外,为求国家长治久安,更致力于政治建设,以“争千秋”。而扩大会议通过的“求党真实意义实现”之7项基础条件,即为阎、汪等人的政治建设蓝图, 其中召开国民会议和制定约法更为时代所需。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和平通电, 扩大会议移往太原继续未竟之志,汪精卫、邹鲁等人深知随着战局变化,反蒋联军已不可为,但仍致力于约法的制订;10月27日,终于完成《中华民国约法草案》,汪、邹等人实已争得“千秋之名”。特别是扩大会议诸公召开国民会议和制定约法的主张,为南京蒋介石所赞许,翌年5月5日国民会议开幕,12日通过约法。是以,就中原大战的结果而言,阎、汪军事上虽告失败,但其政治主张却为南京所延续,斯可谓:“军事北伐,政治南伐”。 基于上述,扩大会议确为:另一个中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