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寻踪(3)
三、西方世界的示范效应 国门大开以来,面对西方世界的强大和中国的积贫积弱,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心中形成一种痛苦而急进的现代化情结。“西化”在当时成为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西方物质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启示着中国知识分子作出全盘借鉴西方的抉择。五四以后梁启超所归纳的由“器物上感觉不足”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12](P833-834),显示了中国人以西方做为示范步步深入地借鉴学习的进程。而在观念变革的时代,西方有如潮涌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如尼采、康德的哲学,如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被争先恐后地引进中国,也成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一个直接的理论资源。 世纪之交指引中国人寻求出路的是19世纪末的进化论思潮,几乎主宰了戊戌变法前后直至五四前后的思想界,滋润哺育了几代人。当时有人描述:“我们放开眼光看一看,现在的进化论已经有了左右思想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一种不受它的影响。”[13]曾负笈英伦的严复以开阔的眼光对进化论进行的创造性地译介中,强调物竞甚于天择,不但使之与中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元典精神相契合,从而为国人广泛接受。更重要的是,输入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和思维方式,打破了中国古老的循环历史观,代之以一往无前的进化史观,使后来的革命者获得了新的动力和凭依。正如艾森斯塔特指出的:“古代中国社会只有在帝国政治结构内的调适性变迁和边缘性变迁,而未产生导致制度转型的整体性变迁。”[14](P328)而现代化的变革源于现实的震荡和西风的感召。同时无论是民族主义、自由主义还是其它思想都从中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支援思想。就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也是以进化论作为自己出现的合法依据的。原因在于进化论的世界观契合了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中国近代盛行的进化论思潮,一开始便为社会进化预设了一个至善至美的终极目标社会,“向善”论成为一代人的共识,进化论因此为人们培育了一种一往无前的乐观主义信念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同时,进化论也为人们引进各种西方思想批判旧传统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在进化论的创造性译介中,严复把物竞天择作为天演的基本动力,尤其突出了物竞。这是与当时救国保种的社会心态相吻合的。但严复所主张的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进化,不可躐等反对革命暴力。但竞争与革命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严峻的现实危机使人们很快把竞争置换为“革命”。并把革命提升为一种价值,极言革命对于摆脱民族危机的重要性。邹容曾大声疾呼:“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离满洲人之羁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20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15](P651)革命是那个时代先进的人们为解救亡国灭种的危机而作出的明确的选择。人们甚至相信“革命多而猛则社会进化速而大”[16](P1021)。带有浓烈激进色彩的革命借助进化论的现代母体,逐步成为深入人心的观念。人们坚信中国的社会进步必须诉诸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人们却愈挫愈奋,把辛亥革命的失败归因于革命的不彻底而重新酝酿着更为彻底的革命。同时人们把这一观念贯彻到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领域。陈独秀在著名的《文学革命论》中的言论,代表了当时知识界的一种普遍心态:“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革命的豪情中首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进化论一方面给予了困境中的人们巨大的奋斗的动力,另一方面它所提供的线性思维又容易把复杂的现代转型简单化,从而剥夺了一些特殊领域的生动个体。 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社会在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心理层面积淀了根深蒂固的保守性,并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迟滞。近代以来政治和文化日渐峻急的激进主义,正是对这种深固的文化惰性的反动。文化激进主义在打破旧文化的禁锢,迎受世界现代化的洗礼,实现传统价值系统的更新过程中,以对传统文化义无返顾地批判,昭示着中国启蒙时期的时代精神,显示出文化变革进程中矫枉过正的历史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只有沉潜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语境才能辨清。 收稿日期:1999-12-04 【参考文献】 [1]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A].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上海:中华书局,1958. [2]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康有为论证集[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10]戊戌变法:第四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11]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3]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4]陈兼善。进化论发达略史[J].民铎,3卷5号,1929. [15]艾森斯塔特。帝国的政治关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6]邹容。革命军[A].辛亥革命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C].上海:三联书店,1960. [17]李石曾。普及革命[A].辛亥革命十年间时论选集[C].第二卷下册。上海:三联书店,1963.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