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张静如/周志强 参加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落在了邓小平肩上。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实践创新精神的又一典范。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陷入迷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进行了这种伟大探索。面对长期形成的“左”的条条框框、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和“两个凡是”的新教条的重重禁锢,面对百乱待理,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高度的政治智慧抓住了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他率先向全党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重新确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他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6](P291)他大声疾呼:“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4](P143)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创新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冲破各种僵化保守思想的束缚而创新,终于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创新精神的最大成果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邓小平理论不仅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起点,认真总结前人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观点,而且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大势与时代特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及时概括新的经验,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从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有许多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6](P91)例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观点;先富带后富的观点;“三个有利于”标准等等。“都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1](P203)。邓小平理论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功提供了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党的创新精神的典范。面对世纪之交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竞争日趋剧烈、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他们更加深刻地体察到了创新对于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明确、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思想,更加努力地倡导和实践着创新精神。江泽民一再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P199)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当今世界,创新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了。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把“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大发扬起来”,“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7]在这些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广泛地进行着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种创新,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高歌猛进,阔步迈入了新的世纪。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在学习、阐述、实践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在研究和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中,他们继续丰富和发展着这个理论。如关于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的论述;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的论述;关于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的论述;关于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的论述;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关于以德治国的论述;关于扩大基层民主的论述;关于“三讲”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等。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在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中,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同样注意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他们强调: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实践本身中寻找实践发展的新形式。学习理论要精、要管用,要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8]他们十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党的理论化为路线、方针、政策去指导、激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新,也善于对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进行理论总结,去进一步推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如农村改革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兴未艾,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们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特别注意通过试验来创新。提出改革创新,要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6](P372)建立经济特区是试验,开办证券、股市是试验,整个经济改革是试验,整个改革开放都是试验。他们拥有高超的创新艺术,善于抓住实践创新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对创新时机、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加以适当的选择。如改革以农村为突破推向城市,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相应地在政治、教育、科技等领域全面展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种高超的创新艺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靠的是实践”。[6](P382)坚持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地走出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成功地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的时候,在中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是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伟大人间奇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